“亞洲諾貝爾獎”得主華人杜聰來穗談艾滋病孤兒
杜聰,出生在香港,15歲移民美國,是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的碩士,曾是法國某銀行副總裁,三十出頭就擁有百萬年薪。他本是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5年來,他擔任香港智行基金會主席,將這項工作當成了自己的全職,先后資助了河南、安
新快報訊 (記者 林菁 實習生 何灼)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菲律賓麥格塞塞獎,7月31日公布了今年的得獎者名單,七名獲獎者當中,有三名來自中國,分別是突出表現領袖獎的“盲眼維權律師”陳光誠與“愛滋村志工”杜聰,以及和平暨國際關系獎的“中國環保第一人”唐錫陽。
這個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的獎以菲律賓前總統雷蒙·麥格塞塞命名。雷蒙·麥格塞塞獎基金會總裁卡芒西塔·阿貝拉女士說,這個獎是為了表彰那些為在亞洲推動和改進存在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而做出貢獻的人士。據悉,今年的頒獎典禮將于8月31日菲律賓文化中心舉行。
剛剛獲此殊榮的杜聰前日來到廣州,這一次,他是為了面試自己資助的兩名艾滋病孤兒(特指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患艾滋病死亡的孩子)。5年來,他已經資助了4千多名艾滋病孤兒。
艾滋病孤兒身份不“特別”
杜聰資助艾滋病孤兒的行動延續了5年,獲得資助的一些艾滋病孤兒已經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在廣州,一名艾滋病孤兒在一個外資企業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這讓杜聰很欣慰。今年暑假,杜聰想出一個主意,讓那些在全國各地讀書的受助學生暑假回到家鄉,為年齡較小的艾滋病孤兒補習功課。“不要為這些孩子貼上特別的標簽,他們都是正常人。”這是他在采訪中經常強調的。
為自強不息的孩子感動
杜聰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河南和安徽,經常與這些孩子見面。“有個孩子來自河南重災區,父親感染艾滋病失去了勞動能力,家里窮得揭不開鍋,好在有同學們的關照,輪流請他吃飯才渡過難關。盡管如此,他還是花10塊錢買了一只手電筒,當寢室熄燈以后就在被窩里看書學習。今年,這位以往內向、害羞、愛讀書的男孩子,以630多分的高分被北京某高校錄取。”杜聰感慨地說,連自己也為那些自強不息的孩子所感動。5年來的努力,為他贏得了許多榮譽,但是杜聰說,親眼看到這些艾滋病孤兒逐漸擺脫了自卑的陰影,走向正常人的生活,這才是他想要的。
做慈善猶如開餐館
5年沒有工作的杜聰近日終于謀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做回金融咨詢的老本行。杜聰說,現在這份工作并不能為他帶來很多財富,不過可以擴展人脈為基金會拉來更多的捐助,許多國際機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口基金和一些私人機構都是目前資金的來源。杜聰說,5年來的工作使他明白一個道理,“在這個慈善的餐廳中,我是一個廚子,即使我每天都煮東西給顧客吃也是杯水車薪,也有很多人在外面排隊等著救助,光靠我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杜聰目前希望多開幾家“分店”,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來加入這個團隊。
不贊成“孤兒明星”出現
對于許多人擔心的、一些孩子是否會利用曝光率來博取同情,在成長的途中走捷徑成為“孤兒明星”,杜聰說,有些孩子受到媒體過分關注,不排除有的孤兒利用身份謀利,但在他所見、所觸、所知的艾滋病孤兒中沒有這樣的情況。他們不想被當作特殊群體,只想以正常途徑成長,憑自己的努力成才。杜聰倡議社會消除對他們的歧視,秉著真誠的心態加深對他們的了解,同時他在輔導中也教育孤兒們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份。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