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移植
目前在我國有500多萬尿毒癥患者,每年能接受腎移植治療的人數只有5,000例左右,僅占所有尿毒癥患者的很小比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腎源的匱乏。如何保證腎移植的成功率,維持移植腎的長期存活,就顯得非常關鍵。作為患者,除配合醫生的治療外,還必須積極了解腎移植相關知識,能夠做的自我檢測,積極的向醫生反映自己的病情。對于那些腎病患者,也必須了解相關知識(腎病知識和透析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和您的醫生一起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腎移植后成功率。
腎移植史
很久以前,人門就有了通過更換器官的方法來挽救功能喪失或毀壞的器官的想法,這些在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有著充分體現,如古希臘的獅身人面,公元前700,印度換鼻術的記載,公元前300年,中國列子《湯問篇》還記載了扁鵲的換心術。而西方在公元348年拜占庭時代,有用尸體下肢移植治療下肢壞疽的記載。
這些可能都是人類的美好愿望或設想,人類移植事業真正的發展是,本世紀初,由于血管吻合技術的進步,開啟了外科醫生對器官移植的興趣,器官移植的研究亦得以迅速發展。1902年3月1日,奧地利人Ullman首次成功將一只狗的一個腎臟移植到頸部,并且順利排出尿液;之后,他又將狗的腎臟移植到羊的身上,也排出少許的尿液,可惜他沒有再繼續這方面的研究。1905年法國醫生Carrel突破血管吻合技術的瓶頸,并因對器官移植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1933年烏克蘭外科醫生Voronoy施行了第一例人同種異體尸腎移植,雖然失敗了,但為尿毒癥患者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的方法。此后,有關腎移植治療尿毒癥的報導逐漸增多;但在當時由于缺乏對免疫排斥反應的認識,移植腎難以長期存活。
1954年,美國Murry 醫生為一同卵雙生姐妹進行腎移植獲得成功,移植腎長期有功能存活;其后的4年里又有6例獲得成功。1962年Murry 醫生開始進行尸體腎移植并應用硫唑嘌呤免疫抑制治療,移植腎獲得了較長時間的存活;使人類對器官移植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至1963年秋,全球共有30例同系(孿生子間)腎移植。從此,腎移植成為定型的外科手術用于臨床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使得臨床腎移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Murray醫生也因其開創性的工作而榮獲1990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伴隨腎移植的迅猛發展,人們發現,除非是孿生子間的移植,單純靠移植手術技術方法的提高和完善并未能保證術后移植器官的長期有功能存活。原因在于人不同個體間存在著血型和組織配型的差異,這種差異直接導致了受體對外來器官不接受和排斥,即免疫排斥反應。
隨著免疫學的迅速發展,以及對移植后免疫排斥反應的發生機制認識的深入,各種新型抗排斥藥物(免疫抑制劑)也相繼運用于臨床,如環孢素、普樂可復(FK506)、霉酚酸酯等,尤其是普樂可復(FK506)的發現,不僅促進了腎移植的發展,還使肝移植和小腸移植等成為現實。
我國器官移植的發展始于50年代末,1960年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吳階平院士進行了我國首例尸體供腎腎移植。到70年代末腎移植作為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的有效方法在我國大城市逐漸推廣。近年來我國每年完成腎移植約3000例,但還遠不能滿足全國百萬余尿毒癥患者的需要。隨著“器官移植法”、“腦死亡”等立法的完善,這些問題會逐漸解決。
肝移植
嚴重不可逆的肝臟疾病經其他方法治療無效時,以手術植入一個健康的肝臟,并使其發揮功能,稱為肝移植。我國肝移植起步比較晚,九十年代之前,由于臨床經驗不足,國內肝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時間都非常低,九十年代之后,隨著移植技術的發掌和臨床經驗的豐富,肝移植的存活率和存活時間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肝移植的適應癥主要是肝臟良性疾病,如果條件許可肝臟惡性腫瘤也可成為一個適應癥。
肝移植史
1955年Welch在狗的下腹部植入一個新的肝臟,從此許多學者開始了肝臟移植的動物實驗研究。1956年Cannon第1次在狗身上進行了原位肝移植,實驗中Cannon觀察到,切除原有肝臟可以延長移植肝的存活時間。1959和1960年,Moore和Starzl也相繼報道了狗肝移植成功的經驗。
1963年3月1日,Starzl為一位先天性膽管閉鎖的3歲兒童施行了肝移植,這也是第一例人類肝移植,雖然患者術后不久即死亡,但Starzl的大膽嘗試卻大大的促進了肝移植研究的發展。在此后的4年里,Starzl又相繼進行了7例人類肝移植術,但由于受體術前一般情況較差,供肝保存技術落后和保存時間短,沒有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感染及手術操作技術不過硬等因素的限制,這7名病人中存活時間最長的只有23d。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肝移植術后存活率低,肝移植一直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沒有成為一種臨床治療方法而得到廣泛應用。隨著新型免疫抑制劑環孢素和普樂可復(FK506)的問世,徹底改變了肝臟移植徘徊不前的局面,肝移植的發展突飛猛進。
1980年,Starzl首先聯合應用環孢素和皮質激素抑制免疫排異反應。在1年時間內,使病人6個月生存率提高1倍,即從原來的35%-40%上升至70%-80%。隨著術后存活率的提高,肝移植不再僅僅是一項臨床研究工作,而成為一種可接受的終末期肝病的治療方法,至1984年已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技術程序。1987年Wisconsin大學發明了UW(University of Wisconsin)器官保存液,使肝臟冷缺血時間可以延長至24天,供肝的保存質量顯著提高,大大減少了由供肝保存所致的并發癥如原發性移植物無功能等,肝植手術也從急診手術變成半擇期手術。這一時期,新的移植技術如減體積性肝移植、劈離式肝移植和活供體肝移植等也得到了發展。
1989年新型免疫抑制劑普樂可復(FK506)成功應用于臨床,成為肝移植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使一些不能耐受環孢素治療的病人有了一種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同年,背馱式肝移植技術開始在臨床上應用。
1989-1990年成功地施行了活體部分肝移植。
歷經近40年的蓬勃發展,目前肝移植已推廣于全球。
來源: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