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弱勢群體 創建和諧社會
——關于河南省上蔡縣艾滋病患者生活情況及救助方式的報告
人民網河南視窗訊 艾滋病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可怕的傳染病,自第一份艾滋病報告出現以來,全世界已有約6000萬人成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其中2000多萬人已經死亡。雖然整個醫學界都為治愈艾滋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發現治愈它的手段。而且,因為艾滋病的傳染性,許多人都遠離甚至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為引起全社會對艾滋病人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給他們爭取到更多的幫助,中原工學院人文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7月7日至8日到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進行社會實踐,深入了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情況及針對他們的救助方式。
上蔡縣是河南省艾滋病形勢比較嚴重的一個地區,大多數的艾滋病人是因為貧窮賣血才感染的。對此,政府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條件,并對他們積極救助。我們了解到上蔡縣具體采取了以下救助措施:
一是健全救助網絡。上蔡縣成立了救助服務中心,縣鄉兩級層層建立了致孤人員安置指導中心,村級明確了救助工作人員,自上而下形成了健全的救助工作網絡。
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建立了救助管理機制,完善了救助對象臺帳和卡片,落實了對救助對象的動態管理和資金發放制度,保證了救助對象準確、保證救助金及時發放。
三是全方位實施救助。每一個艾滋孤兒每個可得到200元生活費,今年1至5月份,共有540多萬元救助金、 19萬斤面粉發放到救助對象手中。
四是對大齡致孤兒童進行職業技術培訓。 目前已有57人經過專業技術培訓,擁有一技之長,能夠在社會上自強自立。
五是拓寬致孤人員安置渠道。建立了陽光家園、紅絲帶家園以及邵店新和家園,初步形成了家庭寄養、集中供養與“模擬家庭養育”相結合的致孤人員安置格局。
7月8日早上,我們社會實踐小分隊在上蔡縣民政局孫主任的帶領下,來到了上蔡縣的“中華紅絲帶家園”。中華紅絲帶家園是為那些因艾滋病失去父母的孤兒專門建立的,由全國工商聯捐贈。目前共有89名艾滋孤兒在這里學習、生活。這里有條件優越的教室、干凈整潔的宿舍、設施齊全的操場、整齊劃一的微機室和寬敞明亮的圖書室,學習和生活設施較為齊全。
2007年11月,溫家寶總理來到了紅絲帶家園來看望這些致孤兒童。在教室里,我們看到了溫家寶總理同孩子們的合影,他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和安慰。我們人文學院也給孩子們送來了溫暖,當我們把各種生活和學習必需品發放給他們的時候,每個孩子的臉上都露出燦爛的笑容。
緊接著,我們又來到了上蔡縣文樓村,這個村子的艾滋病形勢比較嚴重,3000多名村民中,有200~300人是艾滋病患者。不過這里的情景與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與平常行政村沒有什么區別的普通村莊,各種基礎設施較為齊全,而且,在這里不會有人因為感染艾滋病而受到歧視,大家相互間都是平等的。通過與村民的交流,我們了解到:近年來,文樓的艾滋病患者都得到了免費治療,病情大為緩解;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文樓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文樓人已經從對艾滋病恐懼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最后,我們又來到了邵店新和家園中的“陽光家庭”。 與集中供養、親屬寄養等方式不同,由政府投資、社會捐助興建的邵店新和家園采取了“模擬家庭”的形式,由志愿者“爸爸”、“媽媽”和孤兒組合成一個個新的家庭,共同生活。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這種模式的成功點,那就是不讓致孤兒童因失去父母而自暴自棄,他們在新的“爸爸,媽媽”的關心愛護下,過著與正常兒童一樣的生活,這種生活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極為有利。
另外,基金會還派出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工作人員,來對這些致孤兒童進行心理上的輔導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使他們擺脫心理陰影,更好的融入社會。
在家園的外面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幅對聯:“沐陽光愛心救助滋雨露,建家庭和諧安康有新人”。在這些家庭里,每一個“爸爸,媽媽”都把這些孤兒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來看待,盡心盡力的盡一個父母的職責,而孤兒們也得到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在“父母”的關心照顧下健康的成長。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我們關于艾滋病的防治救助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第一,政府重視是前提。幾年來,上蔡縣委、縣政府,對艾滋病救助工作十分重視,把艾滋病救助工作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對艾滋病救助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并在人、財、物等方面加大投入。
第二,社會參與是基礎。艾滋病救助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作,要提高救助水平,防止救助工作出現反彈,必須要形成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和運行機制,正是這種機制的形成,推動了救助工作的開展。
第三,以人為本是關鍵。在艾滋病救助工作中,救助者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建立了與救助對象的密切聯系,在救助過程中,始終堅持從救助對象的利益出發,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提高救助效果,使救助對象滿意。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部分艾滋病家的學生考上高中或大中專院校后,在學習、生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難,針對這些學生的、明確的救助政策還很不夠。
二是大齡孤兒的技能培訓亟待加強。有些大齡孤兒已經完成義務教育,但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對這部分對象的培訓效果還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就業。
三是艾滋病致孤家庭自救能力亟待提高。雖然政府和社會各界針對艾滋病致困家庭積極實施救助,但如果個別家庭受自救能力不強,僅依靠外界有限的救助,脫貧致富仍會比較困難。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社會實踐小分隊經過商討,得出了以下幾條建議:
一、完善針對致困家庭和致孤學生的救助措施,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出臺針對致困家庭和致孤學生的救助政策。
二、加強大齡孤兒的技能培訓。對未能進入高校學習的大齡孤兒進行1~2年的系統培訓。
三、大力扶持致困家庭發展生產。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積極為致困家庭尋求致富項目,爭取項目資金,提高致困家庭的生活水平。
四、積極推進艾滋病救助工作的社會化。在繼續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的同時,大力發展民間救助力量,開展對艾滋病知識和救助工作的宣傳,讓全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伸出援助之手。
經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每一個成員都收獲了許多,對艾滋病及其救助工作體系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如果每個人都能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這一弱勢群體,關注并關愛他們,那么,全社會對艾滋病的共同關注和防治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