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完后,張華一臉笑容,向大家展示剛剛采集的一袋造血干細胞。晚報記者楊薇攝
7月24日晚,張華牽著母親馬桂英的手回到銀川。在赴京捐贈造血干細胞的6天里,他創造了中華骨髓庫寧夏分庫首例移植配型的歷史,同時,他也完成了一名中華骨髓庫寧夏分庫志愿者的心愿。張華的行為,無疑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中,挽救更多白血病患者。
第二次采集造血干細胞
7月23日,因第一次造血干細胞提取的細胞數達不到受助者的需要,7月24日早上6時10分,張華又打了一針動員劑。7時05分,他再次躺在CTC實驗室的床上,進行第二次干細胞采集。10時40分,165毫升造血干細胞從張華體內輸出。在兩天內,他總共輸出300毫升造血干細胞。兩次采集的造血干細胞將在受助者的體內“生根發芽”,使受助者的造血能力得到再生。
中華骨髓庫副主任劉靜湖說,張華此舉意義非凡,他的個人行為詮釋了和諧社會的大愛精神。目前,中華骨髓庫有78萬名志愿者,他們的信息都輸入在中華骨髓庫里,初分辨的相合率能達到70%%。每天都有幾十名白血病患者抱著一線希望,向中華骨髓庫申請救助。因此,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中華骨髓庫中,就會有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尋找到生的希望。
寫信謝恩人
7月24日上午,中華骨髓庫與宣武醫院進行了簡短造血干細胞交接儀式,一袋還存有張華體溫的造血干細胞交到受助者的主治醫生———宣武醫院血液科副主任蘇力手中。蘇醫生說:“幾天來,我的患者及家人說了無數遍感謝的話,他們托我帶來一封感謝信,將這份感激的心情傳達給張華。”
應大家的要求,張華拆開信封準備給大家讀這封感謝信,但當他看到信時,卻讀不下去。最后,這封不足300字的短信傳遞了3個人才讀完。張華告訴記者,“我害怕讀信的時候,在大家面前哽咽。”
這封催人淚下的感謝信這樣寫道:
感謝你———真誠的朋友,用你無私的奉獻,用你寶貴涓涓的熱血,挽救了一個熱血青年的生命。你鮮紅熾熱的鮮血,流淌在熱血青年的生命里,使這個瀕危的生命,又重新燃起光芒。感謝你,以救死扶傷的人道精神,重燃我的生命,使我今后能夠回報社會。感謝恩人,創造了奇跡。25年前,是母親給了我第一次生命,今天是你無私的奉獻,用鮮血給了我重生的希望,在此,我及我的家人、朋友向您真誠地道一聲謝謝。我們會記住您,并以您為榜樣,也用我們的鮮血去挽救更多需要幫助的朋友。再一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愿您盡快地恢復健康,平安,快樂。
我們永遠是朋友。感謝人:陳金秋及家人
陳金秋與張華‘血脈相連”,張華的媽媽馬桂英也把陳金秋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她一再叮囑蘇醫生,“麻煩你幫我給患者的媽媽帶去幾句話,天下父母一條心,我的心情和她的心愿是一樣的,我也盼望著她的孩子早日恢復健康。”
捐贈心聲
7月24日晚,張華和母親馬桂英回到銀川。從初分辨、高分辨、體檢、捐獻,一路走來,張華向記者袒露了寧夏造血干細胞第一人的心聲。他告訴記者,自己和受助的小兄弟很有緣分。此前,他對受助者的信息一無所知。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就在做高分辨前夜,他在睡夢中夢到受助者是一位年輕的小伙子,小伙子凝視著他,眼神中充滿了對生的渴望。后來,夢在現實中應驗,受助者正是一名25歲的男性白血病患者。
張華在京的6天里一直表現得鎮定輕松。然而,他的內心也曾經歷過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我心中承受的壓力來源于母親,所以整個過程中,我都表現得樂觀積極,想讓母親寬心。”他的捐獻意愿最初遭到母親的反對時,他曾經迷茫過,但他相信,他能說服母親支持他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有愛心的人,他們不了解造血干細胞的捐獻過程,甚至有誤解,認為這樣的行為對身體有害。我就是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說服他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中來。這次捐贈對于我一生都是一段難忘的回憶。”張華動情地說道。
來源:銀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