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那么久,誰都沒想到是這樣的結局。李潔愛人沉重的背影讓人心酸。
我知道遠在西安的她和她的家人,還在抱著最后一線希望,可我不敢再給她打電話,盡管我曾經答應她,會親自把“生命種子”送到她的病房。
我也覺得這個故事盡管跌宕起伏,一定會有個美好的結局,可現在故事接近尾聲了,還沒有期待中的高潮。
A
一個陌生男子的來電
7月23日早晨,我接到他的電話,聲音中有絲絲顫抖,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含著虔誠和期望。
B
一聲令人心碎的感謝
河南新鄭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6歲的喬偉是李潔唯一的救星。
“如果他不捐獻,可能要成為鄭州高分辨配型成功后拒捐第一人了。”顧老師說,從喬偉的態度看,他本人對捐獻沒有異議,關鍵是他父母和女友的態度。“那是一條人命啊,我得盡最大努力促成此事。”
“我總是覺得還有希望。我一直覺得前輩子我們是兄妹,這輩子我們是姐弟。”說到這兒,李潔的聲音變得歡快起來,她說,“我要活下去,還有很多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家人付出了這么多,并且有那么多素不相識的人都在幫我,我還未能回報呢!”
C
一場忐忑不安的等待
當我們與喬偉取得聯系時,他并沒有一口回絕,稱7月28日自己將和女友一起回鄭州辦點事,答應與記者見面。
憑著這點希望,我安慰李潔說,喬偉肯定會救她。電話里,我對一個那么知道感恩的女人說,如果喬偉答應捐獻,我會陪著去西安,把“生命種子”護送到她的病房。
7月24日,本報以3個整版的篇幅推出了關于此事的報道《全世界只有你能救我》。很快,我們接到幾十名熱情讀者的來電,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喬偉能消除顧慮,義無反顧地去救人。
當天,我省首位與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并說服家人成功捐獻的志愿者、33歲的靳志偉,還有去年剛剛捐獻成功的28歲的志愿者趙國志,專程相約來到報社,希望在喬偉回到鄭州以后,能與他見上一面,以自己的捐獻經歷打消他和家人的顧慮。
7月26日是周六,正在家中休息的我,忽然接到顧老師的電話,稱喬偉已回鄭州,但因自己父親突然去世,實在走不開,讓我趕緊跟喬偉聯系,盡快促成見面。
電話中,顧老師因親人的突然離開還處于極度的傷痛中,聲音嘶啞,但他仍然細心地告訴我該如何跟喬偉聯系、如何安排見面等細節。那一刻我在想,如果喬偉能了解到這么多與李潔未曾謀面的人,在背后如何默默地支持她,他會不會感動呢?會不會改變主意呢?
D
一次現身說法的勸說
7月28日上午9點,顧老師放下家中的事情,準時趕到報社。但喬偉在電話里說正忙著手頭上的事,等忙完了再聯系。我有種不祥的預感:是不是又變卦了。
果然,剛過了半個小時,一個女孩打來電話。她說,自己是喬偉的女朋友,他們現在不想見任何人。這一年多來,他們心里一直飽受煎熬。現在他們不但要面臨來自自己心里的壓力,還要承受來自單位的壓力。“我們不想再跟媒體接觸,讓我們的壓力又加一成。”從她的話語中,我聽出了拒絕。可為了另一個生命,我還要做最后的努力。在我的再三“糾纏”下,喬偉和女友終于同意見面了。
面談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喬偉還是猶豫不決,女朋友哭了起來。看著女友的淚眼,喬偉終于表態了。他說,救人本來是好事,但他做好事的同時要考慮到家人的感受,他同意回家再做做家人的工作。
E
一個無法面對的事實
“喬偉同意捐獻了!”時隔兩天,7月30日上午10點58分,顧老師突然興奮地打來電話說,喬偉主動找到他,說自己已經慎重考慮過了,同意捐獻。
聽到這個喜訊,我第一時間告訴了遠在西安的鄭江濤。“太好了,太好了……”除了這3個字,鄭江濤興奮地什么也說不出來了。
我們決定再去見見創造希望的喬偉,等到了喬偉住的地點,他卻跟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不愿見記者。不愿見就不見吧,只要他愿意,即使我們放棄這次采訪也值得。
喬偉卻又變卦了。省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拿著捐獻同意書讓他簽字時,他突然說,還要去做通未來丈母娘的工作。他向顧老師表示,他會在周末回鄭州,到現場看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的捐獻過程。
“你的決定讓一個人在絕望中死去。”顧老師回短信時,眼淚忍不住流下來。
來源: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