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武建國,至今未婚,是一名身體下肢有殘疾的人。現立遺囑如下:在我去世后將我的遺體無條件全部捐獻給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
為了捐獻自己的遺體,長春殘疾修鞋匠武建國用了一年多時間,磨破了嘴皮,愁白了頭發。看到捐獻遺體如此之難,近日武建國做出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決定:創立吉林省第一家遺體捐獻志愿者協會,幫助那些有遺體捐獻意愿的人,說服家人完成心愿。
登記經歷
“用我的身體來回報社會”
昨日,記者來到長春市南關區四道街,走進殘疾修鞋匠武建國的修鞋店。
“我從小就得了小兒麻痹癥,現在又患上痛風,每天都得靠藥頂著。可以說,我的生活是處處求人。”武建國說,“這個店是民康街道辦事處免費給我修建的,我坐的三輪車是南關區殘聯給我買的,我的衣服都是好心人送的。每到逢年過節,黨和政府都拿點東西來慰問我,讓我感激不盡。”
2004年11月的一天,一位老醫生與武建國閑聊時提到:如今用在醫學上的尸源非常少,絕大多數的遺體都被火化了。武建國當時就想:“黨和政府給了我那么多照顧,一些好心人給了我那么多幫助,為什么將來我就不能拿出自己有用的‘零部件’去救活其他人呢?”
捐遺決定遭全家人反對
經過前思后想,武建國決定在2005年的正月初四,趁全家人都去舅舅家吃團圓飯的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正當大家有說有笑的時候,武建國突然說出要捐獻遺體的決定,家人們一下子蒙了,繼而對他“群起攻之”。63歲的老母親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活著時都沒好好活,死了還讓人給弄零碎了,東一塊西一塊的,誰能忍心啊!”
阻力重重,可武建國還是力圖說服家人,他的生活也隨之改變。這一年的整個正月里,修鞋店里的電話成了親情熱線,親人們以車輪戰的形式每天來游說,各種各樣的風涼話在朋友、鄰居間傳播著。“武建國為了出風頭”、“這小子在作秀”、“說是捐獻,誰知道給不給錢啊!”
終于立下遺體捐贈公證
2006年初,他輾轉找到了吉林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的蘇略教授,說明了來意。蘇教授了解情況后,為他出具了《遺體捐獻登記表》。2006年5月19日,在民康街道辦事處民政助理韓曉波的幫助下,武建國在長春市南關區公證處立了《捐獻遺體遺囑書》,并做了免費公證,然后來到吉林大學,鄭重地交出《遺體捐獻登記表》。
籌創協會
希望得到社會各界幫助
自己實現遺體捐獻心愿的艱難經歷,讓武建國感慨萬分。經過思考,他決定創立吉林省第一家遺體捐獻志愿者協會。
事情一傳開,立即吸引來了許多殘疾朋友的關注,一位名叫王曉亮的殘疾女孩兒,對武建國的這一做法非常欽佩,她說:“武建國做了一件讓我們殘疾人感到特別光榮的事,我們的身體是殘缺的,但我們的心靈是高尚的,我支持武大哥。”目前,已有3人明確表示志愿加入遺體捐獻志愿者協會。
武建國表示,他準備先在長春的殘疾人朋友中廣泛動員,并印制遺體志愿捐獻宣傳手冊,定期到社區和學校現身說法,讓更多的人了解遺體捐獻的意義和作用,改變傳統落后的思想意識。
目前,武建國已經咨詢了民政部門的省民間事業管理局,得知要建立遺體捐獻志愿者協會需要一定的費用,大約在20萬元左右,而且遺體捐獻志愿者協會的成員需要在7—14人以上。
武建國對記者說,他希望能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盡快把吉林省首家遺體捐獻志愿者協會成立起來。
專家意見
全力支持這個想法
作為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主任,蘇略教授從2000年開始開展遺體自愿捐獻工作,蘇教授說,吉林省每年因醫學解剖需要遺體70—80具,有捐贈意愿的100—200人,但存在不確定性,實際捐贈者不[提要]:
到10人,有很多人簽下捐獻協議,但并未覆行。真正來自自愿捐贈的遺體只占遺體的很少一部分。
蘇教授表示,他非常支持武建國成立遺體捐獻志愿者協會,這必將推動我省遺體志愿捐獻事業向前發展。(記者 莊利銘)
相關鏈接
志愿者該如何捐獻遺體或器官
有捐獻意愿的志愿者該如何捐獻?據介紹,捐獻遺體本人可在家屬陪同下,到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填兩份《遺體捐獻登記表》。如果本人行走不便,可以立份遺囑,由直系親屬簽字(最好到公證處去公證)。等捐贈人去世時,家屬要及時與解剖學教研室聯系,履行必要的手續。
據了解,對于器官捐獻,目前我省還沒有專門的器官保存庫。如果想捐器官,比如角膜,可以先和省紅十字會聯系,由他們負責聯系深圳角膜庫。如果是捐獻腎臟、肝臟等器官,可事先與幾大醫院取得聯系,由醫院負責幫助聯系需要者或保存的地方。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