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鳴山莊的很多老人都選擇了離開后捐獻遺體。老人“反悔”多因子女反對
在南京仙林大學城附近的雁鳴山莊住著這樣一群人,他們都是80歲左右的老人,在他們臨終前的幾個月或是數年,他們入住到這里,直到去世時,他們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國家。
然而至今,有關遺體捐獻的相關條列并沒有得到立法,對于這其中可能出現的漏洞往往也讓他們擔心,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子女的強烈反對下,已經撤銷了遺體捐獻協議……
20位老人中9位是“志友”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了雁鳴山莊,老人們的住所并不是一個大院子似的集中居住,而是分散在兩幢樓的第一層公寓式住所。“每位或者每對老人住一間套房,這樣更有一種家的感覺,”
創辦該老人公寓的徐士一女士今年已經60歲,她告訴記者,目前在住的20位老人中,其中有9位是“志友”。徐士一介紹說:“志友協會于1996年8月4日成立,最初提出的‘三不’、‘兩獻’、‘一育’的共同意愿,也就是:逝世后不開追悼會,不接受花圈、挽幛,不用骨灰盒二次土葬;捐獻遺體和有用的器官;骨灰用于育樹造林。”
記者了解到,最先入住的老人是85歲高齡的徐啟商老人和他的老伴岳素蘭。徐老說,從老年公寓創辦的第一天,他就住進來了。如今,已有5個年頭。
捐獻協議撤銷率占1/6
“我本人也是一名志友,”徐士一說,她也經常參加一些志友的活動,每年約有300多名志友前來辦理遺體捐贈手續,”徐士一話題一轉,“但是因為沒有立法保護,每年都有1/6的人因為其子女或其他親屬的干預而撤銷遺體捐獻。”
徐士一舉例向記者介紹說,04年南京國展中心曾舉辦過一次人體標本展,“展覽僅僅辦了3天,就有7名志友前來協會辦理了撤銷遺體捐獻手續。”徐士一說,她其實能理解當事人和家屬的心情,“很多家屬不知道自己親人的遺體如何保存、使用以及最后怎么處理,看過人體標本后,我在心理上也受到了沖擊。”
“其實志友協會也只是個民間組織,沒有任何法律的保障。由于沒有權威機構的認證,家屬們大都不愿意接受親人前來雁鳴山莊‘等死’……”徐士一說,南京的遺體捐獻工作至今沒有立法是她最煩惱的事情。
遺體捐獻何時能立法?
“上海市有關遺體捐獻工作的條例在2001年3月1日就開始實施了,”徐士一說,其實《南京市遺體捐獻條例(草案)》在4年前已經提交至南京市政府,但是審議何時才能通過,“這個還沒有個說法。”
條例中規定,接受單位在利用捐獻人的遺體時,應當充分尊重捐獻人的意愿,不得改變遺體的用途。捐獻人的執行人或者近親屬有權查詢捐獻人遺體的利用情況。并嚴格禁止接受單位買賣捐獻的遺體、遺體組織,或者違背捐獻人的意愿提取遺體組織等。
功德園建“捐獻者”碑
據徐士一介紹說,志友協會自1996年成立至今,已有近500多人實現了生前的愿望,捐獻了遺體。他們中20多人捐獻了眼角膜,使46位盲人重見光明。
在志友協會和各方的努力下,遺體捐獻者的家屬終于有了一個祭掃吊唁的平臺。名錄碑上共記錄了500多位“志友”的姓名。
來源:金陵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