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我市舉辦的第五次無償獻血表彰大會上,徐治初因近10年來獻血總量超過1.2萬毫升,被授予無償獻血奉獻獎稱號。一個成年男人的全身血液總量平均只有四五千毫升,他已獻出了相當于全身血液量的3倍的血液。
10年獻血1.2萬毫升
“無償獻血奉獻獎”、“無償獻血金獎”、“愛心天使”……類似這樣的獎章,徐治初已經拿過很多次了,但當他再次獲得紅色證書時,依舊很激動,“對我來說是很光榮的事。”獻血、獻血小板、獻造血干細胞,徐治初一樣都沒落下。提到徐治初這個名字,蘇州市紅十字會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非常熟悉,“一直獻血,而且還捐過骨髓,我知道的。”
徐治初是蘇州科技學院的一名年輕教師,第一次獻血讓徐治初印象深刻,“第一次獻血是1999年,那時候我還在讀書,在鐵道師范學院(現蘇州科技學院)讀大四。當時《獻血條例》剛出臺,我們響應學校團委號召,集體到蘇州市紅十字會中心血站去獻血。”徐治初稱,其實當時作為學生的他,也不太明白獻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為是剛開始推行無償獻血,學校又進行了不少宣傳,覺得是好事,就跟著大家去獻了”。
誰也沒想到,就是從這一次“隨大流”的獻血開始,徐治初的獻血經歷延續至今,跨越十年。從那以后,徐治初每年都會到血站去至少獻上兩次全血,“開始的時候每次只能獻200毫升,后來標準放寬到400毫升后,每次就獻400毫升了。”在2003年初,徐治初還填寫了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同意書”,成為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的一員。
直到2004年10月左右,徐治初停止了捐獻全血,改成了捐獻血小板,“那年剛開始提倡捐獻血小板,因為病人即使輸血,也不是輸全血,而是輸成份血,捐全血的話其實比較浪費;而且捐全血半年只能捐獻一次,但血小板每個月都可以捐一次。”從此,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徐治初就會去血站捐獻血小板,每年都會捐上9到10次。粗算下來,他的獻血總量早已超過1.2萬毫升,而敲滿紅色印章的獻血記錄本,他已擁有了四本。
不與自己救活的人見面
徐治初還是一位“捐髓”志愿者。巧合的是,2004年3月,他在媒體上看到了有關中科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張瀅清博士患白血病的報道,4月份時接到了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稱他的HLA血型(人類白細胞抗原)與一位白血病患者的HLA血型初步配型成功,希望能做進一步的檢查,而這名患者就是張瀅清。
徐治初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緊接著進行了HLA高分辨檢查。二次配型非常順利,供體與受體的HLA配型完全吻合,除了六個主點位全部相合外,六個支點位居然也全部一致,這樣的配型成功率只有近百萬分之一。
隨后他趕到了上海,用去五天的時間完成了手術。但這件事他沒有敢告訴自己的父母,只告訴了他的女友——現在已成為他妻子的孫新征和她的父母,“我的岳父岳母開始也不太愿意接受,但是后來覺得這是救人的好事,還是同意了。”骨髓移植手術完成后,徐治初便回到學校,繼續開始自己的工作,但他再沒有聯系過張瀅清,對張瀅清的病情及近況,也是看媒體報道后才知道的,“我也很想知道他好了沒,但是根據國際慣例,供體和受體之間是不可以再聯系的,而且我從新聞里知道他病好了,也就可以了,他有他的生活。”雖然張瀅清也曾找到徐治初所在學校的領導,想表達自己的感謝,但徐治初還是沒有與他正式見面。“我捐獻骨髓也好、捐獻血小板也好,都只是一種互助的行為,任何人都可能有需要輸血的時候,只要我身體健康,我就可以去做”,徐治初對本報記者說。
來源:蘇州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