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最小的設計者柯楨楠展示她的設計方案
水、樹、沙漏、星星還有三角梅,甚至是一個“人”字造型,每個方案都有獨特的設計妙處。日前,廈門大學建筑系建筑設計專業的4位碩士生和2位本科生把11人設計的25份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園)的設計方案送到市紅十字會。市紅十字會說,現在已經收到近30份方案。
今后的清明節,為了讓遺體(器官)捐獻者的家屬有一個地方祭奠逝者。從8月29日開始,市紅十字會與市建設與管理局、廈門晚報,聯合征集為遺體(器官)捐獻者建紀念碑(園)設計方案。
市紅十字會副會長李明珠說,在設計方案的募集過程中,市紅十字會將參考外地已建成的紀念碑。同時也希望能有企業參與紀念碑捐建。
“缺的角” 代表捐獻的器官
碩士生安琦介紹,11位承擔設計的學生都是廈門大學建筑系教授羅林指導的同組學生,“老師在晚報上看到征集方案的報道,鼓勵我們熱心參與。”
這些方案被他們精心用彩頁像一本書一樣裝訂成冊。10天內,他們設計出46種方案,最后定下25種方案。
白植盤設計了3個方案,起的名字也富有創意,最有趣的是叫“補”和“水”。用小白的話說,遺體捐獻是個補充的概念,方案中的3塊石碑剛好是個補充的過程,“從不完美到完美,慢慢升華。”
這3塊石碑,分別代表著紅十字會的人道、博愛、奉獻的3種精神。第一塊石碑是不完整的,缺了個角;第二塊石碑,還是不完整的,在缺角的地方,擺著那塊“角”;第三塊石碑,是完整的,在與第一塊缺角的相同位置,一塊晶瑩剔透的水晶石鑲在那里。小白說,“缺的角,就是遺體捐獻人捐出去的器官。”
水的設計方案,小白是用一個螺旋狀的水暈包圍著紀念碑,“人原本是干涸的,每一個遺體捐獻人就像一滴水,逐漸滋潤生者,也是個貢獻的過程。”
不希望傷感 體現積極向上
柯楨楠一口氣做了7個設計方案,她也是年齡最小的設計者。“尤其翻閱了晚報報道的有關遺體捐贈者的相關報道。”
在7個方案里,沙漏是她最喜歡的設計方案,也頗得其他同學的贊賞。
沙漏,代表時間的流逝,但遺體捐獻者的精神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失。在祭奠遺體捐獻者時,不僅石碑上刻有捐獻人的名字,親人還可以到石碑上面的沙盤,抓一把白沙投入沙漏祭奠遺體捐贈人,而遺體捐贈的會標會隨著投進的沙子增多而變得越來越高,也象征著遺體捐贈者受尊重的地位越來越高。
劉昭說,做一個方案,都要了解被設計事物的意義和來源,“現在才知道,一對眼角膜至少有3個人可以使用。”他們甚至在討論設計方案之余,還有人想成為遺體捐贈志愿者。“我不希望這個紀念碑林是單一的傷感,希望能讓它體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在考慮方案的實施材料上,他們尤其注重實用性與耐久性,特別是環保。劉昭說,“堅固耐用,而且是適宜在室外使用的材料,最好是能在福建就地取材。”
來源:中國建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