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是個低調的人。
與“恩師”呂克·蒙塔尼、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后,她發表感言:“我能想像,今后幾周甚至幾個月內,我可能要參加很多社會活動,但我希望這一切最終能歸于平靜,我將繼續從事我的工作……像我們這樣搞研究的人,已經習慣了寂寞的生活。”談到自己的成就時,這名近年來少有的諾貝爾科學獎女性獲得者簡簡單單地說:“我做過一些貢獻。”
巴爾—西諾西1947年生于法國首都巴黎,自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一直在法國巴斯德研究中心工作,原本研究逆轉錄病毒與癌癥的關系。但蒙塔尼1982年挑選她參與自己領導的小組,尋找艾滋病原因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我的生活分成兩段,一段是1983年以前,一段是1983年之后,”巴爾—西諾西如是說。
1983年,蒙塔尼和巴爾—西諾西從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發現之后,巴爾—西諾西將自己的職業生涯完全貢獻給了抗擊艾滋病的努力。她說,研究艾滋病既讓人著迷又讓人心酸。剛分離出艾滋病病毒之時,她“幼稚”地以為,這一發現能很快促成疫苗研制,阻止艾滋病流行;但直到現在,艾滋病疫苗研究只能說是“一連串失敗”。
艾滋病對非洲的打擊讓巴爾—西諾西尤為難過。她說,剛發現艾滋病毒時,哪里想得到它竟能通過性途徑傳播。“我們當時知道做出了一個重大發現,但我們沒預料到這一疾病竟能在非洲大陸造成那么大的災難。”
根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今年8月發布的報告,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現有3320萬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250萬,占全球67%,死亡人數占全球72%,是絕對重災區。
巴爾—西諾西工作極為刻苦:她是超過200份科研論文的合著者,目前領導著研究所一個重要研究小組,專門研究受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統對控制艾滋病的影響,以及艾滋病病毒母嬰傳染等課題。盡管已拼命工作,但巴爾—西諾西仍然對抗艾前景感到擔憂。獲獎后,她和蒙塔尼接受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接見。兩名專家心憂抗擊艾滋病的經費能否得到保障,尤其擔憂眼下的金融危機是否會讓一些需要靠援助吃藥的病人“斷頓”。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統計顯示,2007年全球艾滋病防治資金總額100億美元,缺口為80億美元。
巴爾—西諾西說:“艾滋病不僅關系到受影響較重的國家,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希望自己獲獎能喚起更多人對這種疾病的重視,促使政府投入更多資金,吸納年輕而具有創造力的科學工作者投入抗艾滋病的事業。”
來源:中國臺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