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市紅十字會第一次召集遺體捐獻志愿者進行座談。座談會上,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志愿登記捐獻遺體的市民達到25位。這其中有夫妻,也有父女;有耄耋老人,也有70年代生人。他們志愿捐獻遺體的那份堅定與自愿加入宣傳遺體捐獻工作的熱忱令人感動。
“10年前就有捐遺愿望了”
家住后塘花園的張亞娟今年57歲。她告訴記者,10年前看到一則關于遺體捐獻的報道時,她就有百年后也要捐獻遺體的想法,但苦于不知去哪里登記、遺體捐獻流程怎樣,于是這個想法一直被擱淺。“直到去年,我才知道可以去市紅十字會辦理相關手續。了解這個信息后,我立即去登記了。”張亞娟讓兒女在《遺體捐獻志愿者登記表》上簽好字,并要求他們在她走后的4個小時內通知醫學院的遺體捐獻接收站。“一個人在死后能把一些有用的器官留給他人,或作為醫學研究、病理探討的標本,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況且,還能為國家節省土地,利國利民。”張亞娟說,志愿捐獻遺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退休前從事醫務工作的李大榮與女兒都作了遺體捐獻志愿登記,李大榮還將《捐獻證》隨時帶在身上。“如果哪天我在外面不幸發生意外,有人看到該證件的話,就會妥善處理遺體。”李大榮平靜地說。今年63歲的吳雨妹則告訴記者,為了說服子女,她先做通老伴的思想工作,讓老伴第一個簽字同意。子女見母親這么堅決,最后都由反對變為支持。
“我們樂意為宣傳捐遺出份力”
雖然市民志愿捐獻遺體的意識越來越強,但到目前為止,我市遺體捐獻成功的只有1例。據蘇州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蘇州,捐獻的遺體主要用于醫學教學。像蘇州大學醫學院每學年需要70具左右的遺體用于上人體解剖課。全蘇州的遺體捐獻數量還不夠用于教學。由于捐獻人的委托人不熟悉遺體捐贈流程、通知時間晚等原因,常常導致遺體捐獻失敗。
“今后我們要讓更多的市民了解遺體捐贈的流程、意義,動員更多的人加入遺體捐獻志愿者隊伍中。”當得知遺體不夠醫學教學使用時,不少志愿者表示,以后要多與市紅十字會聯系,參與到宣傳遺體捐贈工作中來。有人建議說,從身邊做起,首先要讓親戚朋友理解、支持,從而參與到這份“可以讓生命得到另一種延續”的志愿行動中。80多歲的莊騰達和張亞娟自告奮勇地說:“我們都住在朝陽街道,那一片的宣傳工作我們可以帶頭做,每天早鍛煉時帶些相關資料供老人們取閱。”
來源:蘇州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