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沒有角膜移植,邛崍的伍述兵左眼被摘,宜賓的唐福軍半年來飽受眼病折磨,(本報昨日報道)。
另一方面,卻有四川老鄉無奈地把角膜捐到省外———
今年4月,30歲的廣元人羅小華舍近求遠,聯系深圳市紅十字會捐獻角膜。2006年四川老鄉陳友余,2003年川籍女工楊春華,角膜都捐給了深圳市紅十字會……
我們四川本來是有眼庫的。上世紀90年代就在籌建四川省眼庫。成都市紅十字會也牽頭成立成都市眼庫。當年,他們為眼病患者打開了一扇光明之門。如今,這大門在什么時候、為什么尷尬關閉?
A
省級眼庫為何“撤銷”
當年 撥款10萬建眼庫
“四川省眼庫”籌建于1995年,走在西部前列。
時任省衛生廳廳長的是卓凱星。據他回憶,最初建設眼庫的目的,是為了在省內有個地方可以集中保存、移植角膜。由于省醫院是省管單位,眼科力量強,省衛生廳便把眼庫選在了省醫院。還專門從財政撥給廳上的錢里,拿出10萬元以供籌建。但他“對眼庫后來的情況并不清楚”。
記者獨家獲取的一份《我國西部地區眼庫建設現狀分析》調查報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眼庫、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全軍眼科中心在幾年前做出。調查涉及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包括四川省眼庫。
調查顯示,除西安市眼庫建立于1990年外,四川省是西部第二個建立眼庫的。報告稱,當時眼庫的基本設備包括超凈工作臺、冰箱、裂隙燈顯微鏡、液氮罐等。四川省眼庫每年的活動經費為兩萬元。但該調查報告并未注明經費來源。
如今 省眼庫早已“撤銷”
如今,四川省眼庫怎么樣了?
“早就撤銷了?!笔♂t院眼科眼底疾病專業組組長張悅如是說。當年的10萬元主要用于購買儀器設備,醫院還劃出兩間屋子,眼科則提供技術支持,1名醫生兼職。但后期一切運轉,均賴醫院自身。
當初,捐獻資源極少,角膜異常匱乏,“一年下來僅有零星幾例捐贈。”這與一個省級眼庫的身份,極不匹配。
張悅表示,四川省眼庫苦熬數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去年施行后,眼庫徹底消亡,省醫院不再接受任何人的角膜捐贈,“(要捐)只能通過紅十字會?!比缃?,眼庫的房子早沒了,一些儀器設備也報損壞完。至于更多細節,包括眼庫總共接到多少捐贈等,張悅一概不予透露。
在“四川省醫藥衛生國際交流促進會”網站上,一則由省醫院眼科2005年發表的“求助帖”,可見省眼庫運轉艱難的一斑:數年來,四川省眼庫為臨床提供了數十枚角膜、鞏膜材料,但因眼庫規模小、設備不完善、人員及場所的限制,故工作開展太差,需要合作……
B
市紅會的苦惱和無奈
紅會牽頭 全國首例
“四川省眼庫”運作無果,卻催生了另一種模式。遺憾的是,兩者“殊途同歸”。
成都市紅十字會原常務副會長林大東回憶,2006年,該會著手籌建成都市眼庫,與川大華西醫院合作。它也成為我國首個以紅十字會牽頭設立的眼庫。眼庫一開張,即有57位市民辦理眼角膜捐獻登記手續,實現角膜捐獻2位,幫助3名患者復明。
林大東表示,這個眼庫只是“捐獻者資料庫”。主要工作是接受市民登記,頒發《榮譽證書》,完善捐獻前的手續。按照最初構想,待志愿者去世后,主要由省內兩家專業醫療機構完成具體的移植工作。據他回憶,后來有上百名捐贈者登記,成功實現5例捐贈。
操作程序 堪稱繁瑣
但操作中,問題逐漸顯現。
有一個例子。當年,崇州一名女子患淋巴癌去世。對方生前簽訂了角膜捐贈書。但她逝世當天,卻沒能去取角膜。死者家屬不干了。他們說為了完成患者的心愿,花了很多錢保護她的眼睛。一怒之下還圍住紅會的人,抱怨不能“想要就要,想不要就不要”。
此事以后,市紅十字會又和醫院方簽協議,考慮到角膜的保存時間,以后超過兩小時路程的就不取了。另外,打算捐的人必須提前到成都市三級甲等醫院做過檢查,證明沒有傳染病、癌癥等病癥。如此繁瑣乃至苛刻的程序,令很多捐獻者顧忌重重,最終放棄。
“生命”短暫 只有1年
紅會與醫院的合作模式,仍踏步不前。
川大華西醫院眼科鄧應平教授表示,由于眼庫來的東西要合理合法,醫院要找一個依靠,所以需要紅會來做。眼庫成立后,角膜有紅會和國外眼庫的捐助,最初公證處和媒體也在促成?!搬t生不會花太多力量來做(眼庫建設)?!编嚤硎?,實際操作中,由于捐者主要是老年人,角膜一般有病變,移植的話可能效果很差。還有一些捐者死后,可能更換住址和聯系方式,變數多,而且眼庫并無專職人員。
而在張悅看來,紅會并不具備對角膜的篩選能力,此外還牽涉角膜的分配問題,分給哪些醫院,由哪些受者使用等,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合作便會脫節。林大東也體諒醫院難處:如果眼科主任正在做手術,也不能馬上動身取角膜,而交通也是問題,“我們覺得本來想做一件好事,但是做得很惱火?!?/FONT>
10月8日下午,成都市紅十字會的張建華打開柜子,試圖尋找當年的角膜捐贈書,但一無所獲,“眼庫其實只維持了一年,工作早停了。”
C
老鄉角膜捐向省外
來自一線醫院的統計數據不容樂觀。
川大華西醫院鄧應平透露,該院現有100多名患者排隊移植角膜,每月約有二三十個需求量,但該院每月只能做一二例手術,“最近都沒做過手術?!笔♂t院的張悅也表示缺口很大。成都市康橋眼科醫院總共登記37名患者,已做了3例。
角膜需求如此巨大,可因為“捐眼無門”,另一種尷尬正在出現。
30 歲的廣元人羅小華患病,試圖身后捐角膜。其侄子奔走四川各醫院,卻無醫院接招!無奈之下,今年4月24日,羅小華舍近求遠,聯系深圳紅十字會。幸而,羅小華的心愿最終回歸故鄉———她的申請被轉給深圳獅子會眼庫成都康橋眼科醫院分庫。今年6月,羅小華走后,知名教授姚曉明親自赴蓉,摘下羅小華的角膜。后來,移植給了溫江的羅應才和連云港的吳方林。
10月7日,成都市康橋眼科醫院的屈直登錄醫院網站,有7位來自成都、樂山、陜西等地的好心人留言,希望捐角膜。屈深感尷尬的是,由于該院系深圳獅子會眼庫成都分庫,所接受的角膜最終只能捐往深圳。
此前,四川老鄉陳友余、川籍女工楊春華先后將眼角膜捐給深圳市紅十字會,當地媒體高度評價……這份光榮屬于四川老鄉,但很難說與四川眼庫有關。成都商報記者 辜波 劉婷 實習記者 黃克
【明日預告】
與眼庫成立之初時的風風火火相比,前來捐贈的人卻是冷冷清清。受民風民俗的影響,角膜捐獻在我省乃至全國的推行一直步履維艱。而這成為兩座眼庫不可承受之重。明日,本報將推出四川眼庫現狀調查報告之三,探究公民志愿意識在角膜捐贈領域的缺乏。
來源: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