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器官捐獻任重道遠
2008-11-05

摘自《汕頭都市報》        2008-11-3  

本期嘉賓:莊錦彪 孫少玲 李秀華 林少娜 郭曉妃

本期主持:本報記者 鄧丹丹

核心提示     

“器官捐獻”,對于不少市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器官移植不再是天方夜潭,通過器官的移植能夠挽救人的生命,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自愿捐獻器官的行列,他們呼吁社會對器官捐獻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與此同時,受傳統觀念影響也有不少市民還是對器官捐獻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此外,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健全,也使得器官的捐獻與接收等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本期“侃吧”邀請了各界人士就此話題進行討論。     

莊錦彪(市衛生局醫政科科長):

    呼吁地方立法盡早出臺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器官移植與器官捐獻有著兩個不同的體系與概念,因此兩者在操作程序上也是不同的。目前,我國對于器官移植已出臺了準入標準,對于醫療機構和人員都有著相對嚴格的制度管理;而在器官捐獻方面,國家在法律法規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空白”。

    至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有關器官捐贈的法律,聽說國內只有個別城市相繼出臺了有關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的法規,但各地情況不同,具體的政策內容也不得而知。汕頭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目前我市僅限于眼角膜實現了捐獻、接收、移植“一條龍”服務。

    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器官捐贈和移植方面都有著較為健全的法律制度,這不僅使器官移植醫學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更使眾多不治之癥患者獲得了新生。雖然我國在器官移植技術領域雖然已達到世界水平,但有關器官捐獻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制約了器官移植臨床救治工作和移植醫學的發展。因此,一方面,現實的需要呼吁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另一方面,我們也呼吁地方立法的盡早出臺,這對于患者乃至整個社會而言都可以算是一個“福音”。

    孫少玲(汕頭市紅十字會秘書長):

    市民公益意識不斷提高

    按照有關的規定,紅十字會組織承擔著自愿器官捐獻咨詢和登記等工作,但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我們根本無法聯系到接收捐獻器官的單位,因此器官捐獻在一定程度上難免成了空談。

    其實,隨著汕頭市民公益意識的不斷提高,時常有人到市紅十字會咨詢有關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的事宜,不少臨終的老人和重病患者明確表態愿意將遺體或器官無償捐獻出來,供教學科研或醫療救治所用,但最后都因為找不到愿意接受的組織和單位而作罷。因此,我們也希望相關法律法規可以盡快出臺,讓器官捐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議吸取其他兄弟市的成功經驗,同時也借鑒目前我市開展相對較好的眼角膜捐獻模式,制定出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器官捐獻相關法規,這不僅有利于教學、科研和臨床醫學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推進我市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當然,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實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協作才可能實現。

    李秀華(汕頭眼庫行政主任):

    “器官捐獻”任重而道遠

    從2003年采集到第一片眼角膜開始,汕頭眼庫逐漸步入了良性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汕頭眼庫共采集到233片眼角膜,已使149名眼疾患者受益。近年來,隨著市民捐獻意識的增強,前往登記志愿身后捐獻眼角膜的市民逐年遞增,不僅為汕頭眼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為眾多苦苦等待角膜移植的眼疾患者帶來了光明希望。

    其實,汕頭眼庫的成立和成功運作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來自李嘉誠基金會以及當地政府的支持;其次是成功借鑒了“姐妹庫”———香港眼庫的運作模式,并配備專門的勸捐人員;第三就是良好的社會輿論增強了市民的自愿捐獻意識。此外,由于汕頭眼庫自成立以來就依托于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強大的醫療技術力量,確保了眼角膜從勸捐到采集,從存放到移植都能夠有著順暢的渠道和技術支持。

    不過,從嚴格意義上講,眼角膜只能算是人體組織而并非器官,因此,與心、肝、腎等這類人體器官相比,人們對于眼角膜自愿捐獻的接受程度會相對較高,而且實際操作中也更具可行性。眼角膜捐獻的運作模式目前正趨于成熟,市民志愿捐獻的熱情也越來越高,但對于人體器官的捐獻,我想無論是政策法規的制定,還是市民觀念的轉變,都可以說仍是任重而道遠的。

    林少娜(公司職員):

    應加強科普知識宣傳

    曾有人建議我國效仿發達國家在駕駛證中設置“是否愿意捐獻器官”一項,駕駛員萬一發生意外,如果同意捐獻器官的話就可馬上送往醫院,及時取出器官活體,緩解器官供體缺乏的現狀。但在現階段,由于我國相關法律仍不完善,醫療條件、交通設備等相關技術亟待提高,這都制約著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開展。因此,普通市民對器官捐獻敬而遠之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認為,器官捐獻還涉及到傳統觀念問題與自身健康問題。一般人很難接受自己或親人捐獻遺體或活體器官,有的人甚至因為迷信思想而極度排斥器官捐獻。此外,人們對器官捐獻的認知程度和支持度也影響著捐獻工作的開展。以腎病為例,每年全國有成千上萬病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供體,很多只能靠透析維持生命,隨時瀕臨心衰乃至死亡的可能。親屬腎移植具有組織配型適配率高、相容性好、排斥反應率明顯下降等優勢,能夠增加手術成功率,在不影響捐獻者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更多的人首先考慮以親情為紐帶的方式在家庭中解決器官捐獻的問題,其后才求助于社會。

    因此,我認為一方面要加強科普知識宣傳,讓普通民眾對器官捐獻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完善相關法律和醫療技術等,同時借助良好的社會愛心輿論宣傳,多渠道獲取合法的器官供體,讓無數瀕臨死亡的患者重獲新生。

    郭曉妃(市民):

    讓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續

    作為市民,我們對于器官捐獻的相關知識、法律法規的確知之甚少。一方面,相關部門及媒體在這方面的宣傳較少,很多人不清楚器官捐獻的具體定義,例如哪些可以活體捐獻、遺體捐獻需具備什么條件等等;另一方面,汕頭雖屬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時間較早,經濟發展很快,但現實生活中不少汕頭人的觀念還是比較保守,對于死亡的親人,多年的傳統思想都是“入土為安”,崇尚土葬;后來,雖然人們逐漸接受火葬,但還是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等觀念的影響,要求在保全肢體的情況下進行火化。

    要將親人的尸體進行解剖,或者捐獻出有用的器官去救治他人,許多人一時半會心理上還無法接受。我個人覺得,這需要媒體的進一步宣傳,讓人們真正體會到將死亡親人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去救治他人,實際上是使親人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到了延續,是功德無量的行為。我曾經看過一個新聞報道,講的是一名腦死亡女子無償捐獻了8個器官組織,分別救治了9個重病患者,想想這是多么感人的事跡啊,一個人的愛心捐獻竟讓那么多人受益,我想接受移植的患者及其親屬以后也會將這份愛接力下去的!

    觀念的改變是需要時間的。汕頭人這幾年對于器官捐獻的看法已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先是樂于無償獻血的人越來越多,繼而是積極響應捐獻骨髓、眼角膜的人也日漸增加。雖然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器官捐獻,但我堅信,只要給我們一些時間,充滿仁愛之心的汕頭人是能夠逐漸接受它的!

□來信來電摘錄     

131××××1235:我覺得器官捐獻沒那么可怕,一般遭遇車禍或其他意外死亡的都可以捐獻出有用的器官。主要是觀念問題,很多人都存在著不愿親人遭受“第二次痛苦”的想法,所以情愿燒掉也不愿意捐獻出來。137××××5598:我有個親戚不幸得了重病,他希望身后將自己的遺體捐獻出來,以了卻最后一個心愿,但我們全家四處打聽都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接收捐獻。我覺得首先政府就應該出臺正式的法律法規,至少讓我們市民知道捐獻的相關規定和程序,要不然想獻愛心都“無門”。135××××8786:器官捐獻可以說不僅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牽涉到倫理道德以及社會安定和諧的問題,因此立法的出臺切不可操之過急,操作得好是可以救很多人,如果操作不好就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135××××5400:身體不過是副“皮囊”而已,如果在不影響自身健康的基礎上捐獻出器官能讓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續,家庭重獲美滿,那是多么值得驕傲的事。

來源:大華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