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籍男士李幫品在深圳打工時因腦出血去世,生前表示將其有用的器官無償捐獻
■萬米高空傳遞愛心,兩四川眼疾患者在成都康橋眼科醫院終于等到重見光明的一天
“ 天啦,太好了,我能看見了,你們每個人我都看得很清楚!”昨日上午8點30分,成都康橋眼科醫院(四川省紅十字眼科醫院)住院部27床,當眼科專家魯齊主任親自為前日晚才做完角膜移植手術的陳英萍大姐術眼敷料打開時,她一陣驚呼,高興地從床上蹦了起來。一同與陳大姐做角膜移植手術的賴大姐也激動地說,這位素不相識的捐獻者太偉大了,非常感謝他!
期盼光明,她倆等了40年!
今年42歲的陳英萍來自達州,22歲那年,她在做裝肥料的塑料口袋時,把灰弄進了眼內,雙眼視力逐步下降,被醫生診斷為角膜變性,右眼視力微弱、左眼視力只有0.3。今年3月,陳英萍大姐在四川某醫院做角膜移植,卻至今沒排上隊。今年7月,她來到成都康橋眼科醫院排隊等候角膜供體。52歲的賴淑英來自自貢,40年前,她就患上眼疾,角膜發炎后形成角膜白斑,雙眼視力逐步下降已有20多年,術前右眼視力還不到0.1、左眼視力僅0.25。
前日晚,這兩位患者終于在成都康橋眼科醫院等來好消息:她們將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
捐獻器官,他心系咱四川!
據了解,兩名患者的眼角膜捐獻者是一位在深圳打工、今年45歲的湖北籍男子李幫品。
2008年11月4日上午7時許,李幫品因腦出血在深圳去世。他生前表示,將其有用的人體器官無償志愿捐獻給深圳市紅十字會,并將眼角膜捐贈到地震災區的四川。為了完成其遺愿,李幫品的家屬在其去世后的第一時間聯系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陳忠華教授。
接到李幫品家屬的捐獻請求后,陳忠華教授火速趕到深圳,將其雙側腎臟、雙眼角膜和肝臟器官摘取下來。
腎臟和肝臟器官很快于當日下午在廣州等地實施了移植手術,兩只眼角膜搭乘2008年11月5日上午8時15分深圳航空公司ZH9823航班,于當日抵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由深航無償在萬米高空架起一座愛心傳遞橋梁的特別航行通道幫助下,很快被送往成都康橋眼庫保存。角膜移植手術在前日下午4時由成都康橋眼科醫院的專家分別移植給了陳英萍和賴淑英兩位女士。
術后第一天 她們看見久違的藍天
據成都康橋眼科醫院近視手術及角膜移植手術專家魯齊主任介紹,剛做完角膜移植手術的42歲的陳大姐和賴大姐,術后第一天的視力就分別提高到了 0.3和0.15,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將有進一步提高。魯齊主任表示,角膜疾病已成為第二位致盲疾病,角膜盲的主要治療手段是角膜移植,我國目前有角膜盲者超過300萬人。由于受角膜移植材料的限制,我國每年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數量僅為5000例左右,不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1/10,絕大多數患者因等不到角膜源,長期生活在黑暗之中。四川省每年僅完成200多例角膜移植,其原因不在于手術技術和手術人才的缺乏,根本原因是可供移植的角膜奇缺。他同時呼吁,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身后捐獻眼角膜的隊伍中來,讓更多的角膜盲目患者重見光明。
角膜捐到四川 助川籌建紅十字眼庫
記者從深圳市紅十字會有關方面和深圳獅子會眼庫主席姚曉明教授處得知,這是在中國紅十字總會決定在深圳等地進行器官移植捐獻試點工作,深圳市紅十字會率先在全國成立了器官捐獻管理辦公室以來,獲得的首例多器官捐獻。
深圳市紅十字會考慮到成都康橋眼科醫院在抗震救災期間,共同與深圳市紅十字會、深圳獅子會眼庫配合完成了中國地震史上第一例眼角膜的捐獻和移植手術,考慮到四川省紅十字會正在籌建四川省紅十字眼庫等因素,決定將李幫品無償志愿捐獻的雙眼眼角膜,贈送給作為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深圳獅子會成都康橋眼庫的成都康橋眼科醫院。
眼角膜 200萬人在等待
中國目前等待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有200多萬,但因供體角膜缺乏,全國每年可以完成的全部角膜移植手術僅有2000—2500例,手術量還不到美國的1/10。而一項調查表明:在角膜捐獻志愿者中,目前我國年輕人多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受教育程度高者多于受教育程度低者……
調查表明,志愿者年齡分布不平衡,30歲以下的青年所占比例超過2/3。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具有現代觀念,但思想不穩定、期待遙遠、身后執行可能存在變化的人群。而思想成熟、可執行期待較高的60歲以上志愿者僅占9%,志愿者年齡構成的年輕化是導致實際發生的眼球捐獻少的直接原因。
資料還顯示,30歲以下的女性更愿意成為志愿者,比例高達62.8%,明顯多于男性。研究人員分析說,這可能與女性更具愛心和同情心有關。調查還顯示,絕大多數志愿者為高中以上、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學生群體,他們占志愿者總數的84.78%;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僅為0.83%,二者差別明顯。
由于年齡低,女性多是志愿者的基本特征,發生變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志愿者的愿望與現實需求之間差距尚大。鑒于近年來國外有學者對角膜供體進行深入研究后認為,高齡死者的角膜可能作為供體的希望增大,有關專家建議:首先,要面向社區,在老年人群中進行宣傳活動,并組織登記,以保障獲得穩定角膜捐獻的必要條件;其次,要加強與已登記志愿者的聯系,組織宣傳活動、定期發放宣傳資料,倡導利他主義的道德觀念;第三,希望促進國家或地區立法,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保障遺體角膜的穩定來源。
>>相關鏈接
角膜捐獻亟待立法
在談到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時,專家認為,角膜捐獻不僅需要弘揚精神,更需要進行法制規范。一些眼庫成立多年來,花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進行眼球捐獻的宣傳,醫護人員帶頭登記,并有眼科專家身體力行,在身后完成了捐獻角膜的心愿。盡管這些工作提高了人們對眼球捐獻崇高事業的認識,感動和帶動了許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但是,由于我國沒有相應的立法,加之思想觀念、捐獻渠道等方面的條件制約,目前各地眼庫眼球捐獻登記動員、角膜的采集、保管、使用等方面有很大差異,并存在不規范問題,角膜供體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
據了解,世界各國的供眼來源主要依靠志愿者捐獻和行政立法措施,提高公民的捐獻意識。如美國近年的民意測驗顯示,90%的公民愿意身后捐獻角膜和其他器官,其相關立法使得角膜供體成為其唯一可以滿足臨床需要并“出口”的人體器官;英國國會于1952年通過的“角膜移植法案”規定,如果死者已在國內32個眼庫之一登記過捐獻角膜,醫生有權取其眼球供移植用。
>>天府快評
當一雙眼睛閉上時請給另一雙眼睛睜開的機會
采訪中,記者深深感受到了像陳英萍大姐這樣的角膜病患者的強烈愿望,以及那些不圖回報、默默捐獻眼角膜的愛心人士的偉大!
幾年來,我們看到了無數位角膜捐獻者的偉大,比如:一名剛出生一個月就離開了人世的嬰兒,他的父母將孩子的角膜捐獻給社會,成為我國年齡最小的角膜捐獻者;全國模范教師、海南師范大學女教授郭力華成為了海南歷史上第一位實現捐獻角膜的勇者,這位在三尺講臺上默默奉獻23年的女教師,她病逝后把美好留給了人間,讓千余位來送她最后一程的人們熱淚長流,國家和地方領導人為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敬獻花圈,并向其家屬表示慰問;我國眼角膜移植第一人姚曉明博士曾強忍悲痛流淚將逝世母親的角膜移植到患者眼中;內蒙古農業大學李瑩同學把眼角膜作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黨費,在她永遠地閉上了她那雙美麗的眼睛時,遠在深圳打工的21歲安徽女青年王俊和26歲的廣東男青年張錦威的光明之窗同時開啟,中央、自治區領導作出“向李瑩同學學習”的重要批示,李瑩的父母也隨之遞交申請,加入眼角膜志愿捐獻者行列,實現愛與光明的接力……
盡管如此,深圳獅子會眼庫主席姚曉明教授卻說,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捐獻數量相對于數量驚人的角膜盲患者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
姚曉明教授同時稱,僅一千五百萬人的斯里蘭卡,志愿身后捐獻角膜的人數超過500萬,目前已向57個國家捐獻了5萬多枚眼角膜,至少10萬盲人因斯里蘭卡人的捐獻而掙脫黑暗。斯里蘭卡人的眼睛,燭照著世界許多角落,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2007年大年初六遙遠的斯里蘭卡有位年過半百的心臟病患者,停止了呼吸,他捐獻的一對眼角膜,被2月26日到訪的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作為國禮鄭重贈給中國。這些,難道不應該讓我們深思?
在這里,我們應該向那些無償捐獻者致敬!向生命致敬!我們更期待更多的人伸出熱情的雙手、獻出最后的愛,弘揚中華民族熱心助人的優良傳統,積極投身到志愿在身后捐獻眼角膜的活動中,為那些等待光明的兄弟姐妹們重見光明奉獻自己的一分愛心。
當一雙眼睛閉上的同時,請讓另一雙眼睛得到睜開的機會!我們相信,來自您重生的雙眸,會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動!我們相信,只要有你的加入,只要有愛,在您的帶動下,不死的靈魂、不滅的眼神,會越來越多……
>>回望歷史
1990年我國出現第一位角膜捐獻者
1990年9月14日,國際著名眼科專家、醫學博士、北京同仁醫院老院長張曉樓教授與世長辭。他做出的最后奉獻是:捐出眼球角膜,使兩位盲眼患者重見光明。
當年9月15日中午,北京市順義化肥廠工人張成如、義利食品廠工人曲國華,被旋風般地從家里接到了同仁醫院,并直接進了手術室。下午4時,他們順利走出了手術室。兩名工人接受角膜移植后盲眼復明。他們泣不成聲,感激共產黨培養出了像張曉樓這樣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醫院專家。
76歲的張曉樓教授是中國眼科醫學界的巨擘,半個世紀以來他獻身于眼科醫學事業。50年代中期,他與湯飛凡教授合作,冒著失明危險,在自己眼中接種沙眼病原體,首次分離培養沙眼衣原體獲得成功,引起世界醫學界關注。1981年,國際沙眼防治組織在巴黎授予張、湯二位教授“國際沙眼金質獎章”。
早報記者宋永坤
來源:天府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