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艾滋找上你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一直都在學習與嘗試,比如性愛。學習新的性愛姿勢,嘗試新的性愛伴侶。性喜劇《Sex and the City》中,四個風情萬種的曼哈頓單身女人,在不同的場合始終談論離不開性愛的話題。她們事業成功的同時也懂得享受性愛,更樂此不彼的與閨中密友們分享她們與男人之間大戰三百回合的私隱。
感染HIV病毒而引起的疾病稱為“AIDS”,這個縮寫是美國科學家在1981年給它起的名字,全名四個單詞,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它的中文名字叫“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簡稱“愛滋病”,花名“超級癌癥”。簡單的說,它能瓦解你身體機能的所有免疫功能。當你失去這些免疫功能后,就像是無兵之城,面對入侵的病毒卻絲毫沒有任何招架之力。
性愛面前,人人平等。在不觸犯道德底線的情況下,這完全是你極其個人的事情,只要不招惹上那個“HIV”的家伙,如你愿意,沒有什么不可以。但別忘了,前提是不要招惹那個“HIV”的家伙,否則后果自負。所以務必在嘗試之前,學習下關于“HIV”的知識。
感染HIV病毒而引起的疾病稱為“AIDS”,這個縮寫是美國科學家在1981年給它起的名字,全名四個單詞,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它的中文名字叫“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簡稱“愛滋病”,花名“超級癌癥”。簡單的說,它能瓦解你身體機能的所有免疫功能。當你失去這些免疫功能后,就像是無兵之城,面對入侵的病毒卻絲毫沒有任何招架之力。
科學家和醫學權威一致認為HIV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無法正常存活,它們只能在血液和體液中活的細胞中生存。離開了這些血液和體液,這些病毒會很快死亡。只有帶病毒的血液或體液從一個人體內直接進入到另一個人體內時才能傳播。
聊天、共餐、擁抱等日常接觸并不會感染HIV病毒,所以不要有任何不必要的恐慌與排斥。而無任何防護措施的性愛則為HIV病毒的傳播提供了非常適宜的條件,尤其是男男之間的性行為,有時的確會為你招惹大麻煩。
在一點上,男人的確責無旁貸。別再找那些“帶上套子沒有真實感”、“它裹著我實在很難受”諸如此類的借口。乖乖地帶上它吧!安全套確實是你值得信賴的朋友,別擔心它會透露你的秘密,它僅僅是一個套子而已。它體積小巧足夠迷你,非常適合呆在你牛仔褲的口袋里,或者錢包里也行,那些辦公室的抽屜、臥室的床頭柜、書房的擱層,甚至是汽車的座位底下都是它完美的棲息地。在于任何有需要的時候,你都可以迅速找到它們。
尺寸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從安全還是舒適的角度上考慮,一定要選擇貼合你尺寸大小的安全套。別迷信國外帶回來的安全套就比在國內買的好,通常它們都不適合亞洲的人大小,如果它能貼合你尺寸那就另當別論。
我想你一定珍愛生命,所以即使實在欲火焚身、饑渴難耐,我勸你還是事先斟酌后再與對方發生性關系,特別是面對HIV病毒高危攜帶人群。安全套雖然可以有效避免兩者之間體液的交流,大大減少感染HIV病毒的可能性。
注意!只是大大減少,并不是百分之一百避免感染。安全套可不是萬能的魔術球,所以不可能萬無一失的阻止病毒入侵。但千萬別愚蠢地以為套上兩層安全套就是雙保險,那只會增加破裂的可能性。話說,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這說的只是一個幾率問題。少而固定的性愛對象、安全有防護措施的性行為才是切實有效避免感染HIV病毒有效的方法。
世界艾滋病日
自1981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和社會熱點問題。為提高人們對艾滋病危害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于1988年1月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號召世界各國在這一天舉辦各種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起初負責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工作,包括確定每年的宣傳主題。2005年,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將這一工作交由一個名為“世界艾滋病運動”的獨立機構負責?!笆澜绨滩∵\動”結合自身工作情況,將2005年至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口號都確定為“遏制艾滋、履行承諾”,并每年選定一個主題。
世界艾滋病日主題
1988年"全球共討,征服有期(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1989年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相互關照"(Our Lives,Our World----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990年"婦女和艾滋病"(Women and AIDS)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戰"(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2年"預防艾滋病,全社會的責任"(A Community Commitment)
1993年"時不我待,行動起來"(Time to Act)
1994年"家庭與艾滋病"(AIDS and the Family)
1995年"共享權益,同擔責任"(Shared Right, Shared Responsibilites)
1996年"一個世界,一個希望"(One World, One Hope)
1997年"艾滋病與兒童"(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8年"青少年--迎戰艾滋病的生力軍"(Force for Chang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1999年"傾聽、學習、尊重"(Listen, Learn, Live!)
2001年"你我同參與"(I can, and You?)
2002--2003年"相互關愛,共享生命"(Live, let Live)
2004年"關注婦女,抗擊艾滋"(Women, Girls, HIV and AIDS)
2005--2010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諾"(Stop AIDS, Keep the Promise)
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