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凌波捐獻骨髓時,骨髓庫的工作人員為他頒發(fā)證書。
暨大畢業(yè)生梁凌波讓病患者重燃生命之火
新快報訊 (記者 陳紅艷 實習生 吳少娥 通訊員 彭梅蕾 黃舒暖)前日下午,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的血液科病房中,暨南大學財稅專業(yè)05級學生梁凌波開始接受造血干細胞的采集。22歲的梁凌波是暨大首例骨髓捐贈者,也是自1992年來,全國第1108個骨髓捐贈者。前段時間,梁凌波連續(xù)到醫(yī)院打刺激干細胞增殖的“動員劑”。由于面臨畢業(yè),他通常上午跑完醫(yī)院后,下午就直奔招聘會。
大三時,梁凌波就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贈者資料庫(俗稱“中華骨髓庫”)。今年8月底,他接到資料庫廣東省管理中心湯科長的電話,說他的骨髓和患者初配成功,問他是否愿意進行高配,若高配成功便進行骨髓捐贈。那時,他也以為捐贈骨髓要“鉆骨抽髓”,雖然心底有些發(fā)怵,但沒有猶豫。
在答應捐贈骨髓后,梁凌波在高配、體檢中都順利通過。自12月19日起便住在醫(yī)院,連續(xù)四天打“動員劑”。據(jù)悉,“動員劑”可以加速骨髓造血干細胞的生成并將其釋放到外周血中,以滿足移植需要。由于梁凌波是應屆生,找工作成為他目前最操心的事,因此,他通常是早上打完針,下午就匆匆趕往招聘會。
前日,記者在醫(yī)院看到梁凌波躺在椅子上,兩只手臂均插著輸液管,一條輸液管將血抽出,另一條將已提取過造血干細胞的血輸回體內。整個過程約5小時,最終抽出1萬毫升的血,分離出約180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懸液,相當于一個人全身血液循環(huán)兩次。
據(jù)了解,梁凌波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曾經(jīng)獲得“德勤杯”財務精英挑戰(zhàn)賽的優(yōu)勝獎。梁凌波本不打算告訴父母,不過,抽取造血干細胞前的幾個小時,在老師的建議下,他最終還是打電話給身在廣西的父母。在他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時,他的父母正在趕往廣州的火車上。
相關鏈接
公眾認識有誤區(qū)
捐骨髓無須“鉆骨抽髓”
新快報訊 (記者 陳紅艷 實習生 吳少娥 通訊員 彭梅蕾 黃舒暖) “患者接受梁凌波的骨髓移植成功后,將和梁凌波具有相同的DNA,可以說,梁凌波的造血干細胞重燃了一個瀕臨熄滅的生命之火,骨髓捐獻者是真正的英雄。”不過,資料庫廣東省管理中心的湯科長說,目前社會上對骨髓捐獻還存在許多誤解,誤以為需要用針筒在脊椎中抽取骨髓,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而事實上,自2002年開始,造血干細胞的采集已形同獻血,對于捐贈者的身體影響不大,捐獻后觀察一天便可出院。
湯科長介紹,非親屬間配對成功的幾率很低,加之目前我國造血干細胞資料庫比較小,只有86萬份左右,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一個骨髓捐贈者的選擇對于一個生命至關重要。
來源:新快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