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2-03 04:27 來源: 荊楚網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 為幫助艾滋病患者消除恐懼心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開設了國內首個艾滋病心理關懷門診,但是門診運行2個多月以來,艾滋病患者很少來咨詢,接診的九成咨詢者都是“艾滋病恐懼癥”患者。
“一夜情”后患上“恐艾癥”
大年初三,一名小伙子走進了艾滋病心理關懷門診。他只有23歲,參加工作不久。年前,他與一名女網友發生“一夜情”。不久,他出現發燒、渾身乏力、失眠、食欲下降、淋巴結腫大等癥狀。他上網一查,與艾滋病的早期癥狀十分相似,他認為自己一定是得了艾滋病,雖然到醫院做了相關檢查,排除了染艾滋的可能,但他仍不相信,對生活幾乎絕望,而女網友突然失蹤更讓他感到恐懼。
他聽說中南醫院有艾滋病心理關懷門診,初三就來到門診,希望解除恐艾心理。專為艾滋病患者開設的心理門診,卻來了很多身體健康、只是擔心自己得了艾滋病的“恐艾”癥患者,這讓艾滋病心理關懷門診負責人肖勁松教授始料未及。
來咨詢的艾滋病患者不多
據了解,去年12月1日,在艾滋病專家桂希恩教授的建議下,中南醫院開設了國內首個艾滋病心理關懷門診,旨在對艾滋病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心理。開診后的2個月里,接診了50名患者,但是艾滋病患者不到一成。肖勁松說,由于艾滋病目前仍無法治愈,加上社會歧視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一個人患上艾滋病,其健康惡化,家庭經濟往往陷入困境,絕大多數艾滋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若不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療,還會因部分患者產生逆反、報復心理,仇視社會,造成艾滋病蔓延的隱患。
“恐艾”癥患者逐漸增多
艾滋病恐懼癥是一種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并伴隨焦慮、抑郁等多種心理癥狀和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一種新的心理障礙。肖勁松指出,隨著我國艾滋病感染途徑由以血液傳播為主變為以性傳播為主,“恐艾”癥患者逐漸增多,患者可以是有過高危行為的人,也可以是沒有過高危行為的人,患者以高學歷的白領居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恐艾”癥患者不僅僅是由于對艾滋病的臨床表現和傳播途徑的片面性認識和錯誤理解,相當一部分患者和其本身的性格缺陷有密切關系。專家提醒,要消除“恐艾”癥,就要對艾滋病有正確的認識,不但要從醫學的角度認識它,還要從心理的角度認識它,實在擺脫不了恐艾心理,就要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