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室,患者在安心等待生的希望…… 陳侄輝 攝
溫州網訊 無菌的層流室,大小不超過5平方米,經過無菌處置的醫務人員才能進入,玻璃隔成的空間內,與外界聯系的是一個電鈴按鈕和一部電話機。
在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層流室就是骨髓移植室。昨天下午,49歲的白女士,理發、剪指甲、洗澡,在藥水里泡了半小時后,確認去掉身體外表可能攜帶的細菌,換上病服,進入層流室,為10天后的骨髓移植做準備。和白女士一起同日做骨髓移植的,還有王先生。為他們提供骨髓的,是臺灣的兩位捐獻者。
希望,從海峽對岸傳來
“換班啦,晚飯吃過了吧?”在層流室里,白女士熱情地跟玻璃外面的護工打招呼,在護工示意下,她按了下床頭的按鈕,調試護工那一頭的電鈴是否有效。
白女士是市區人,是位志愿者,近年來一直熱心公益事業,為遇到困難的人提供幫助。
因為造血功能低下,白女士出現了貧血,一年前被查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治療該病須通過骨髓移植。但白女士親人配對不上,中華骨髓庫也沒有與白女士骨髓配對的捐贈者。“當時得知沒有配對成功,我真絕望啊!”白女士一家人陷入了痛苦之中。
醫院方面并沒有因此放棄。去年8月份,醫生把白女士的基因配型單傳真至臺灣的慈濟骨髓干細胞中心。因為基因配型單上是很基礎的數據,臺灣有幾十位捐贈者的資料與白女士相配。從臺灣傳來的資料上,記者看到一排捐贈者資料,上面沒有他們的名字,只有編號,還有性別、血型、年齡等信息。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醫生確定下捐贈者后,由臺灣方面去聯系捐贈者,抽血進一步細配。在這期間,又篩選比對了好幾位捐贈者。直到去年12月份,確定了由一位28歲的男性捐贈者為白女士提供骨髓。
消息傳來,白女士和家人出現了笑容,“我又看到了生的希望!”
層層審批
層層特批
王先生因骨髓增生異常也在等候骨髓移植,與此同時,臺灣也找到了與他配對的捐贈者。因此,溫醫附一院的醫生要盡快辦好赴臺手續,一并去取捐贈的骨髓。
取得臺灣方面的入臺手續后,溫醫附一院把相關手續上報溫州醫學院,再層層上報審批。“聽說往常赴臺手續審批過程要3個月到半年時間,我就很著急,病人可等不住。”血液科主任俞康說。
因為事關重要,審批手續在每一個階段都得到了特許。今年1月底,兩位醫生的赴臺手續也辦理完畢。
兩岸直航后,從臺北可以直飛杭州,骨髓可以在當日植入受者體內。根據行程安排,本月11日,溫醫附一院的兩位醫生將抵達臺北,12日坐火車抵達花蓮,13日上午從捐贈者體內提取造血干細胞,13日上午10時采集完畢,然后馬上坐飛機至臺北,再飛杭州,可在下午6時30分抵達杭州,再由醫院派車接回,馬上進行植入手術,預計在13日夜里11時左右可以完成這一愛心傳送。
在醫院內,患者也進入手術倒計時,白女士進入層流室就意味著手術程序的開始。
我要去臺灣
謝謝他
因為學術交流等活動,俞康之前去過臺灣,“這次不同,臺灣同胞的骨髓植入溫州患者體內,帶著血濃于水的感情。”昨天,在溫醫附一院血液科,記者看到了醫生準備好的便攜式冷藏保溫箱。將同去臺灣的年輕醫生陳怡說:“這里將要裝著患者生的希望啊,我得一直抱著。”這一路,不但要抱著,兩位醫生還不能打盹、分神,每隔10分鐘就得搖晃一下保溫箱,以免干細胞黏附。
溫醫附一院早在1997年,就成功實施了首例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2002年進行了首例臍血干細胞移植。2007年獲得省衛生部門認證,具備了干細胞移植和采集的資格,近兩年實施干細胞移植手術近50例。白女士和王先生成為我市首批在溫治療接受臺灣骨髓捐贈的患者。
到臺灣采集骨髓的費用要比大陸高出一倍,家境并不富裕的白女士在家人支持下接受捐贈,她說:“有人跟我骨髓配對,這是緣,捐贈的人不但是我的恩人,也是親人,手術成功后,我要去臺灣謝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