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3-02 09:48 來源:互聯網
中國宣傳官員走進艾滋課堂
“接吻會感染艾滋病嗎?”在得知血液、乳汁和精液這樣的體液都可以傳染艾滋病后,朱元剛舉手問道。
中國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余冬保博士的回答,讓這位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的官員更加迷惑。“一般性接吻不會感染艾滋病。”余冬保說。
朱元剛很好奇地追問,“那什么是不一般的接吻呢?”
“在雙方或者一方有口腔潰瘍或者嘴里有較深的傷口的情況下,能夠交換至少20毫升唾液的接吻,才是可能導致感染的不一般的接吻,”余冬保博士答道,“即便如此,被感染的概率也非常小,目前尚未有類似病例得到科學家證實。”
上面這一席對話,發生在最近于北京民族飯店舉行的為期兩天的艾滋病防治培訓班上。培訓期間,清華大學教授、醫學和法學專家講解了中國艾滋病傳播的嚴峻形勢及艾滋病防治政策。
作為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宣教處的處長,朱元剛經常和媒體接觸,為他們提供群眾關心的重大事件的報道線索和報道方針,艾滋病報道是其中的重要一項。朱元剛說,當地媒體記者和群眾經常會問他許多關于艾滋病的問題,像他這次在培訓班上向余冬保提的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有時候,我自己也對這些問題拿不準,”他說。
這種對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知識的匱乏在中國并不鮮見。學校的性教育并不到位,防止性傳播疾病擴散的社會宣傳也不多。對于艾滋病問題認識不清,會阻礙我們抗擊艾滋病――余博士如是說。
這次由中宣部牽頭的艾滋病防治培訓班正是旨在加強地方宣傳部門官員對艾滋病防治知識和政策的掌握,讓他們能夠根據具體情況提供更準確、翔實的艾滋病防治信息。
經過兩天的培訓,朱元剛領到一張結業證書,一些關于艾滋病防治知識的書籍及相關資料和光盤。但是,這次培訓給他帶來的最重要的變化,還是他對艾滋病感染者認識的轉變。
“對艾滋病防治知識了解越多,就越不會害怕和歧視艾滋病患者,就越會公正客觀地報道艾滋病。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就會對艾滋病有更準確的認識,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他說。
“防艾工作,關鍵在于領導層”
由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宣部宣教局共同主辦的此次培訓班,是在2005年11月首次培訓班成功舉辦的繼續和發展。同時也擔任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項目主管的余冬保博士介紹說,第一次培訓班是一個嘗試,所以只邀請了8個項目省區的宣傳官員參加。而這一次,培訓班學員的規模擴展到了全國的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而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項目,主要是通過政策建議和培訓政府官員來發展中國有效和協調應對艾滋病的戰略能力。該項目由中國政府、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和英國國際發展部聯合設計。項目自2005年1月17日正式啟動,為期3年。英國國際發展部資助500萬英磅,挪威政府資助600萬挪威克郎(1克郎約合0.11美元)開展項目工作。
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長董俊山說,這兩次從上至下的對省級宣傳部門官員艾滋病防治培訓,反映了中國政府為應對艾滋病而對行政資源進行的空前動員。
“這表明中國政府更加積極,更加高規格地對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抗擊艾滋病已經被提到了政治高度,”他說。
董局長說:“作為地方媒體的意見領袖,各級宣傳部門的負責人都應該把艾滋病報道放在重要位置以逐漸消除群眾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他相信,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教育是艾滋病的治本之策。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也是此次培訓班的主講人之一。他認為各地方的意見領袖對艾滋病報道工作的重視和對艾滋病報道的遴選,會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起到“直接作用”,所以對他們進行防治政策的培訓對中國防艾尤為重要。
“中國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關鍵在于領導層,艾滋病報道是否有效的關鍵也在于領導層,”李希光教授說,“地方意見領袖的支持對艾滋病防治項目的進展必不可少,因為地方媒體的艾滋病報道往往要經過他們的首肯。”
截至2006年10月底,中國歷年累計報告艾滋病18萬3733例,比2005年底的14萬4089例有所增加。而政府和聯合國估計中國實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達65萬。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司長郝陽在培訓班上強調,現在艾滋病已經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展,但一些地方官員仍然認為艾滋病不會對公共衛生造成太大威脅。“一些地方官員仍然對艾滋病存有偏見。他們認為艾滋病患者和他們不是一個圈子的,是不好的人。這樣就給普通群眾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郝陽認為,正是由于害怕受到歧視,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敢走出來接受免費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宣教處副處長劉永強在培訓班上說,過去她就不會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擁抱或者握手。“我有潔癖,不喜歡碰臟東西。雖然我知道一般的社交接觸不會感染艾滋病,但是我會不自覺地感到不舒服。”
有劉永強這樣想法的官員不在少數。2005年,中央黨校對3000多名50歲以下擁有本科學歷的地方官員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有六成不知道艾滋病疫苗尚未問世,三成認為艾滋病患者應該被隔離治療。
讓宣傳官員認識媒體的防艾作用
這次培訓班的主要內容,包括由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公布的《2005年中國艾滋病疫情與防治工作進展》、中國政府艾滋病防治的相關政策法規,還有艾滋病報道的案例分析。同時,學員們還參與討論如何能夠建立一個公正、透明、有效的抗擊艾滋病的輿論環境。
“各地輿論界的意見領袖對艾滋病問題和相關政策的深入理解是抗擊艾滋病的最有效的疫苗,因為他們是政府艾滋病政策執行的中堅力量,他們可以去影響更多的人,”郝陽說。
重慶市委宣傳部助理巡視員鄧澤貴在培訓班上做了很多筆記,重點處還用紅筆標注出來。他說,“這次培訓讓我意識到中國面臨的嚴峻的艾滋病形勢,及媒體和公眾輿論在抗擊艾滋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對于艾滋病的宣傳報道不應是我們的額外工作或者負擔,”他說,“這是我們的份內之事。就像這次培訓班上介紹的《艾滋病防治條例》上說的那樣,如果我們的工作沒做好,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龍吟怡2005年參加了第一期培訓班,他說他所學到的東西讓他在日后參加新聞發布會時應對自如。龍吟怡還表示,“現在更注重和新聞媒體進行定期的艾滋病報道策劃,更注重挖掘人性化的新聞選題,而不是總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那天進行突擊性的艾滋病宣傳。”
2006年底的這次培訓班除了講授基本的艾滋病防治知識外,各地宣傳部的官員們還學習了如何開展更加有效的艾滋病報道。
董俊山說,艾滋病報道應該通過具體的實例來加強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關注,而不應充斥著空話,套話。“防艾報道要能吸引讀者興趣,可以利用文學、電影等藝術形式。”
培訓班快結束的時候,李希光教授問劉永強,以后她是否會去一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開的餐館去吃早點。
“嗯,我想我會去試試,”她說。“其實,艾滋病患者不僅需要醫療上的支持,更需要公眾的關心和理解。作為宣傳部門的官員,我們應該先行一步。”
這正是此次培訓班最想達到的效果。“如果培訓得好,”李希光說,“那么這些官員將變成艾滋病防治的一座橋,否則,就是一堵墻。”
來源:醫生在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