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艾滋孤兒摸著石頭過河 救助安置云南探出4模式
艾滋病致孤兒童的生存現狀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這次國家民政部受艾滋病影響兒童福利保障工作會上,各省市民政代表介紹了他們救助安置艾滋病致孤兒童的舉措。其中,由云南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與社會事務處與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合作,歷時8個月完成的“艾滋病致孤兒童救助安置‘云南模式’課題研究報告”引起了各兄弟省份的關注。
雖然可供借鑒的先例很少,但我省民政系統“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了4種多元模式:家庭寄養、中心集中培訓、多部門協作模式;學校半集中供養救助安置方式;社區參與的家庭分散寄養救助安置方式;國際救助的模擬家庭集中救助安置方式。截至2007年底,已救助安置了2000多名兒童。
探索模式之一:家庭寄養
【個案】 李宇,盈江縣艾滋病致孤兒童,9歲時失去父母,現上初三,平時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據盈江縣兒童福利救助安置指導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李宇性格開朗,熱情大方,中心的工作人員每次去他家所在的傣族寨子探望,都能感受到他身邊樂融融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里,李宇建立起了穩定團結的親戚鄰里關系,有了歸屬感,享受著家庭的關愛。
【優勢】 在家庭成長的孩子能感受到最原始的親情關懷,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同時,家庭傳統的社會資源也能成為孩子以后走入社會的資源。
【劣勢】 家庭寄養普遍存在隔代教養的問題,由于年齡差距太大,隔輩的教育理念很難跟上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探索模式之二:學校半集中供養
【個案】 和超,隴川縣某小學學生,13歲,父親因艾滋病過世,母親改嫁。2006年進入該校念書。
2005年9月,該小學在教育系統內首次嘗試建立艾滋病致孤兒童半集中供養模式。浩德國際兒童服務中心與該小學簽訂了3年的項目合作協議,實行一對一的救助。在這里,和超和普通孩子沒有區別,他可以和其他同學一起玩耍,免費吃住。每個周末,他的資助人萬叔叔都會來接小和超去家里,跟叔叔家的小弟弟一起玩。
【優勢】學校作為教育承擔單位,有固定的師資資源、校舍資源,教師素質相對較高,在發揮教育功能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分擔了民政部門因為人力資源緊缺可能帶來的救助不及時,并避免艾滋病致孤兒童可能出現的輟學問題。
【劣勢】 然而,這種方式讓艾滋病致孤兒童脫離了他的家庭,使他們缺乏親人照顧和家庭的溫暖。
探索模式之三:社區幫扶寄養
【個案】 刀小偉,瑞麗市一名10歲傣族小男孩,父母雙雙因艾滋病過世。去年起一直由伯父代為撫養。
據小偉所在村的村支書介紹,小偉父親共有8兄弟,家家都會常常去看小偉,送吃的送穿的。與此同時,社區里還有不同的小組織(指傣族的民間組織,如姑娘頭、小伙頭等),也常來關心小偉。瑞麗市民政部門在傣族社區主要依靠家庭寄養和社區關愛的方式對艾滋病致孤兒童進行救助安置。其中,民政部門主要負責常規的救助工作,其他關愛艾滋病致孤兒童的工作依托村委會展開。
【優勢】 同一社區內,人們生活上互相關照,鄰里關系和睦,有利于孩子從小培養屬于自己的社會資源。
【劣勢】 社區關系不能替代教育資源,寬泛松散的社區關愛很容易導致孩子學習松散,不利于孩子集中接受教育。
探索模式之四:國際救助模擬家庭
【個案】 譚薇薇,潞西市一名7歲艾滋病致孤女童,父母雙雙因艾滋病過世。在市民政局的幫助下,她進入了由美國媽媽組織支持的“關愛之家”。在這里,有兩個由中心聘請的工作人員模擬父母的角色照看她的所有日常生活和學習,提供給她家庭式的環境和學習的條件。譚薇薇的基本生活開支由民政部門保障,“家長”的工資、孩子教育、場地租金等則由合作機構支付。
【優勢】 分擔了經濟貧困家庭照顧親戚遺孤的責任,從居住環境和學習條件來看,兒童本身也能享受較好的照顧。
【劣勢】這里的孩子離家更遠,接受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也更加脫離本民族的傳統。一旦合約期滿后,這些兒童將要面臨重新選擇和重新適應的結果。(文中艾滋病致孤兒童均為化名)
記者 戴川 黃雪飛 攝影報道
來源:云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