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3-25 作者:施嘉奇 來源:文匯報
近日武漢的一次跨國皮膚移植引起了眾人關注,但對于中國的燒傷醫生而言,這樣的國際接力讓他們感到萬分尷尬。
接受皮膚移植的是一個6歲苗族女童王丹。今年1月7日,丹丹因烤火不慎被嚴重燒傷。丹丹全身70%燒傷,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移植人體皮膚。然而,湖北省唯一的皮膚庫中只有經過特殊處理的豬皮,無法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醫護人員只能聯系到歐洲的皮庫。很快,歐洲皮庫捐獻的3000平方厘米皮膚從荷蘭一個小城發出,經阿姆斯特丹、上海,最終空運至武漢。
據了解,這張皮膚來自一個白人,醫生最終為丹丹移植了約800平方厘米皮膚。
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后,上海瑞金醫院燒傷科主任郇京寧感到非常遺憾。他說,其實中國的各家燒傷特色醫院多年前都備有皮庫,但是隨著器官移植準入門檻的設定,皮庫隨之缺少了足夠的皮膚來源,無法為更多的燒傷患者移植。
據了解,瑞金醫院是中國第一個實施異體皮混合移植的醫院。此后,這項技術在全國開花,已經完成不計其數的皮膚移植。所謂異體皮混合移植,是用從患者皮膚上提取制備的微粒皮附著于大張異體皮上,植入患者身體。異體皮主要起到保護覆蓋創面的作用,而附著于內的患者微粒皮會逐漸生長,最終形成新的皮膚。而此時,外層的異體皮會在患者自身的排異作用下發黑,最終剝落。
這種移植方法決定了皮膚移植無須配型,不同地域、種族人群的皮膚均能移植,經過特殊處理的人體皮膚,還能夠在4℃到8℃的恒溫中保存一年。
遺憾的是,國內的皮膚移植隨著器官來源的緊缺而日益萎縮。郇京寧說:“在歐洲,不僅有完善的器官捐獻法規,人們還擁有通過器官捐獻來幫助他人的意愿。”但是,目前在我國,自愿捐獻器官的人非常少。
中國目前各類器官均存在供不應求的局面。據調查統計,中國現有100萬至150萬患者需要進行器官移植,但每年僅能實施1萬多例手術。許多危重病人因不能及時得到器官移植而死亡。
“器官短缺已成為阻礙器官移植事業發展的障礙。要想挽救更多病人,關鍵在于提高全民的器官捐獻意識,同時在政策法規上給予保障和認可。”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專家陳忠華教授說。
皮膚移植的跨國接力,再一次呼吁人們改變對器官捐獻的傳統觀念,宣揚人道主義互助精神,增進公眾器官捐獻的意識和行為。專家建議,應開辟和提供便捷的器官捐獻登記途徑,方便公民自愿捐獻;建立人體器官分配的共享信息網絡,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