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 2009-04-04 16:48:33
揚州市首個緬懷遺體捐獻者的博愛園在該市圣心廣場建成,以40多米長的浮雕群為主體的紀念園在江蘇尚屬首個。建立博愛園是要銘記緬懷遺體捐獻者為醫學科學和醫學教育做出的貢獻。(4月4日揚子晚報)
一群遺體捐獻者,一群生命火把的傳遞者。與其說揚州為遺體捐獻者建造了博愛園,不如說是捐獻遺體的人自己用身體鑄成了博愛園。生命因短暫和僅有一次而顯得更為寶貴。然而,遺體捐獻者卻戰勝了短暫,使生命獲得了永恒。關于生命的價值,關于生命的奧秘,在博愛園的浮雕群中,都能得到最完整最完美的解。
醫學界流傳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對美國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在國外旅游,他們的兒子不幸遇難了。這對夫婦捐獻了兒子的遺體,醫生利用遺體上的有用器官,救活了7個人。這對夫婦雖然悲痛但很自豪他說:我們的兒子現在活在7個人的生命里。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述了生命的不朽,和怎樣使生命抵達不朽。
在中國,也有許多活在他人生命里,使生命抵達了不朽境界的人。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遺體捐獻者的高尚行為,為人類攀登醫學高峰提供了基石,使別人獲得新生或光明成為可能。捐獻者們的生命在別人身上延續,在人道主義的意義上、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上,他們的生命已經不朽。
捐獻遺體、捐獻角膜、捐獻骨髓等義舉的多少,往往是一個地方公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對遺體或器官捐獻有著大量需求,比如僅眼角膜需求一項就高達4000多萬人,另外多達上百萬人的白血病患者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只有移植造血干細胞,才能幫助他們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每個人都可能是捐獻的受益者,有更多的人捐獻就會有更多的人受益。當我們為捐獻者喝彩,并不只是做一個被感動的旁觀者。在捐獻者的愛心燭照我們的精神家園之時,讓我們更多的人,成為生命火把的傳遞者,成為活在他人生命里的人,不更是喝彩更深更廣的內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