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窗 2009-04-10
他,一位憨厚老實的農民。十幾年前,身體健壯的他便萌發了捐獻遺體的想法。今年2月,他向龍海市紅十字會正式提出申請,志愿捐獻遺體器官。4月8日,他如愿以償領到了遺體捐獻卡,成為漳州市第一位捐獻遺體的農民。他就是龍海市榜山鎮田邊村農民陳福清。
陳福清平靜地說:“人死后火化,就什么都沒有了。如果把遺體捐獻出來,讓有需要的人恢復健康,成為醫學研究和教學做點貢獻,那更有意義。”
陳福清展示遺體捐獻卡和榮譽證書。
一
56歲的陳福清,農作之余做些小生意,老伴則在家里操持家務。他們膝下一兒一女,兒子在家務農,女兒在福建醫科大學攻讀醫學碩士研究生。年輕時,陳福清常常往返省內外做糧食生意,特別喜歡看醫學方面的書刊,每到一個地方就淘幾本回來,現在家里的醫學書有近百本。上世紀90年代初,陳福清從新聞媒體上得知有人捐獻遺體的消息后,也萌發同樣的想法,但因為不知道哪個單位受理此事而擱置。
雖然只讀到小學,但十幾年來,陳福清一直保持看醫學書的習慣,特別是女兒考上福建醫科大學后,他到書店訂購一整套醫學教科書。生意之余,陳福清總是擠出時間讀書。他說:“把時間用于打牌、打麻將太浪費了,要是把零散時間撿起來多看書,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提高自身對疾病的預防能力。”遇到不理解的問題,陳福清就翻閱資料,反復琢磨。一本《藥理學》,陳福清6年間讀了40幾遍。陳福清讀書的用功,深深地感染了女兒,她從醫科大學的一名醫學大專生,進修為大學本科生,再考取了研究生。
二
今年2月,陳福清簽名提交志愿捐獻遺體、捐贈器官申請書。簽字的那天,陳福清特地給在福州協和醫院實習的女兒打電話,告訴她他將實現捐獻遺體器官的愿望。翻開陳福清的《志愿捐贈器官申請登記表》,記者看到在“愿意死亡后捐獻器官”一欄,陳福清這樣填寫:能用的都可以取用。
對此,陳福清很灑脫,他說:“很慶幸我的身體一直很健康,如果死后為國家的醫學、教學、科研所用,身上的器官可以幫助別人,讓他們更好地生活,我很高興,這就像是我生命的延續。”
近年來,媒體報道一些患者等待別人捐獻眼角膜重返光明、等著適合的器官移植來救命的消息。平時樂于助人的陳福清對這類消息特別關注。他說,換位思考,假設自己患病,別人愿意捐贈器官來救自己,一定心存感激。另外,對醫學院學生來說,如果有人捐獻遺體讓他們實踐操作,會比在課堂上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的效果好得多。
陳福清的家人對他決定捐獻遺體的義舉比較支持,老伴、兒子、女兒都在申請表上簽字表示同意。對父親的善舉,女兒陳秀華認為,父親的做法很開明,令她很敬佩。陳福清說:“我不能強求別人跟我一樣,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參與其中。就算不捐贈遺體,也希望大家能踴躍地獻血或捐獻骨髓,雖然只是舉手之勞,并且對自身不會有危害,卻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本報記者 鄧 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