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5日14:18 生活新報
在云南省最西邊與緬甸接壤的中國邊境上,坐落著一所被稱為“艾滋孤兒幸福家園”的學校——德宏州隴川縣第二小學,這里先后接收了當地113名因毒品、艾滋病致孤的兒童。據悉,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專門針對因毒品、艾滋病致孤兒童的政府集中救助定點學校。近日,本報記者來到學校,并深入孩子們曾經生活的村寨,為您展示一個個被毒品摧殘的家庭悲劇,以及當地政府為挽救這些孤兒所做的種種努力。 德宏州隴川縣位于云南最西端,有3個鄉鎮與緬甸接壤,這里聚居著景頗、傣、德昂、阿昌、傈僳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由于地理位置緊鄰緬北毒品主產地,毒品與艾滋病在此孿生,生命的消亡、家庭的破碎……很多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成了孤兒。 為了使因毒品、艾滋病致孤兒童不失去本應屬于他們的受教育機會,2005年8月,當地縣委、縣政府借全國開展“禁毒防艾人民戰爭”的東風,決定把全縣部分因毒品和艾滋病致孤兒童集中到縣直學校進行救助,每個孩子每年可以享受500元的政府補助。時間一晃就是4年,約200多名孩子從中受益。但這些孩子也只是目前隴川縣在校的845名孤兒中的幸運者,由于財政能力有限,仍然有600多名孩子沒能享受到政府的救助,部分孤兒因為種種原因,目前還輟學在家。 雖然所有這一批被收教的孩子在入校前,都經檢測沒有被感染艾滋病,但通過和孩子們接觸,記者深深感到,每個孩子身后都有一個辛酸的故事,很多孩子甚至連爸爸、媽媽長什么樣都不知道。他們有著屬于每個孩子的天真和夢想,也有著不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敏感和憂傷。 為了讓他們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樣的學習和生活,不受歧視,學校經過多方考慮,并做了大量宣傳和說服工作,把他們分散安排在民族班里,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課。只是出于安全和統一發放救助物資的方便,學校把這批孩子專門安排住在一起,岔開班級和年齡,讓大孩子照顧小的,一起學習和生活,互相幫助,共同成長。他們在學校里的身份是“政府資助學生”。 每天清晨,孩子們就開始掃地、疊被子,然后去食堂領一個包子吃,并開始一天的學習;中午和下午,他們準時到餐廳吃飯,清淡的飯菜讓他們吃得樂呵呵的。他們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中午教室里坐滿了溫習功課的孩子,抓緊時間汲取知識。而學校為了豐富他們的生活,除了正常的教學任務外,還為孩子們開設了書法、計算機、舞蹈、器樂等28個項目的特長班。 孩子們的自理能力很強,課余時間,他們互相追逐、嬉鬧,談著純真、浪漫的理想,天真無邪。他們說,最怕的就是過年、過節,別的同學有家長來接,而自己沒有。 來到他們曾經生活的家鄉,眼前是被毒品摧殘得滿目瘡痍的景象,很多家庭由于人去樓空,田地里已是野草叢生。 這些孩子們的身后,究竟背負著怎樣催人淚下的故事?他們的家庭,在與毒品和艾滋病作斗爭的過程中歷經了怎樣的辛酸?罪惡的毒品,究竟給這些原本幸福的家庭帶來了什么?在接受了基礎教育后,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將走向何方?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