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8 來源:京華時報
一則佳話,感動世人:為了挽救上海女孩小穎的生命,北京房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厲莉兩年間兩次捐獻骨髓。
厲莉的大愛大德令人動容,無論怎么贊美,都不為過。不過,報道中的幾個細節,讓我陷入了思考。
細節一,小穎病情復發,她自己發短信向厲莉求救;
細節二,按規定,捐獻者需詳細體檢,但因小穎已奄奄一息,厲莉只做了血常規和心電圖;
細節三,因為第二次捐獻骨髓,厲莉不得不將生育計劃推遲兩年。
據專家介紹,一般情況下,不鼓勵供者做二次捐贈。如果實在需要供者進行二次捐獻,應當由中華骨髓庫出面動員供者,醫院不能私下透露供者和患者雙方信息。根據國際慣例,患者和供者之間也不鼓勵見面,因為雙方見面可能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有可能會出現供者向患者索要費用,或患者復發后求供者第二次捐助,讓供者尷尬。
新聞報道中沒有提及小穎和厲莉是怎么聯絡上的,我甚至有點為小穎慶幸,幸虧她有厲莉的手機,一個年輕的生命及時得到救治。我只想說,如果我們骨髓庫的樣本足夠多,也許厲莉就不用第二次捐獻了。
根據中華骨髓庫官方網站上公布的數字,截至3月31日,庫容總計為968841人。而美國國家骨髓庫存有470萬份,歐洲有370萬份,我國臺灣也有24萬份。中華骨髓庫庫存雖然近年有所增長,但不足百萬份的庫存,與我們人口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樣本數量不夠多,因此配型成功率不高。而國外的骨髓庫因為樣本很多,可以東方不亮西方亮。所以,繼續擴大中華骨髓庫,才是治本之策。
我身邊也有朋友想到中華骨髓庫捐血樣,卻止步于繁雜的手續。我在寫這篇小文章時,正值周五上班時間,撥打中華骨髓庫官網提供的電話,想了解一些情況,卻無人接聽。顯然,對愛心的公益性服務還急需完善。
厲莉說:“即使需要第三次捐獻,如果條件允許,我也會考慮的。”我相信她的真誠,卻不希望這樣的事真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