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3日04:44 大河網-河南日報
4月17日,與3年前相比,中華紅絲帶網站的創始人、駐馬店市的郭保剛談起愛心事業說,“有喜有憂。” 喜事是,自2007年起,中華紅絲帶先后接受了中華紅絲帶基金、華夏慈善基金的小額經費支持,2008年申請實施的中國全球基金項目(河南確山縣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心理支持項目),被國家項目辦評為優秀項目,2009年申請的中國全球基金六輪項目也已獲得批準。 不好的消息是,當初一起發起“紅絲帶”活動的搭檔楊衛東,因投入了過多的資金和個人精力及時間,導致家庭矛盾日益尖銳,無奈退出。 2002年7月,郭保剛和楊衛東偶遇一個艾滋孤兒,經過走訪發現,艾滋孤兒敏感、脆弱、自卑、沉默寡言,承受著別人的歧視和冷漠。盡管有關部門提供了必要的物質經濟援助,但這些孩子們更需要心靈的溝通和關懷,郭保剛和楊衛東就此開始救助艾滋致孤兒童。2005年5月,郭保剛和楊衛東正式注冊了“中華紅絲帶”網站,初步建立起多人監管、透明、可隨時求證的資助特困兒童模式,保證資助的錢物100%及時發放到孤兒手中。2006年已救助艾滋孤兒160多名。 說到楊先生的經歷,郭保剛黯然神傷。事實上,郭保剛有過同樣的困惑和動搖。 郭保剛在期貨行業做了12年,是國內首批考取期貨從業資格證的人員,憑借優異的業績從一個普通員工提升為公司的副經理。然而,2002年成為“紅絲帶”志愿者之后,一切發生了變化。郭保剛因“工作表現不佳”從副經理降職為普通職員,并在2005年12月被迫辭職。 “我沒有處理好工作和救助之間的關系。”郭保剛很無奈。在公司里,郭被認為是“損公濟私”,辭職后,親朋好友議論紛紛,年近80歲的父母也鬧不明白兒子的舉動:“怎么混來混去工作都混沒了?”更有人質疑郭保剛以救助艾滋孤兒的名義騙錢。 另一方面,為了取得孤兒家庭的信任,郭保剛送去了衣物和食品,甚至出示了身份證和黨員證,表明自己是來幫他們的。為找到孤兒家庭,郭保剛和楊衛東經常要到很遠的縣城,再轉車到鄉里,換三輪車到村。如果去的地方處在山區,交通不便,就自己騎摩托車去。崎嶇的山路有時需要兩個人抬著、推著摩托車才能過溝坎。冬天查訪時,寒風刺骨,“回家被窩里暖半夜還哆嗦”。至今,郭保剛的右手右腿由于多次摔傷,留下病根,右手幾乎不能持重。 如果生活的窘困還能忍受,救助艾滋孤兒和防艾宣傳,卻讓郭保剛在經濟上和心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2007年之前,中華紅絲帶網在沒有接受任何形式經費支持的情況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公益活動,所有的費用都是由內部成員和志愿者自愿分擔。每次尋訪都令郭保剛自覺太渺小,看到孩子無助卻無能為力,那種痛苦和無奈讓郭保剛倍感壓抑,繼而產生歇斯底里的煩躁。有專家曾經告誡郭保剛,如果不能定期放松心情,他很可能會患上抑郁癥。 可“中華紅絲帶”該怎么走下去?如何才能兼顧到家庭、工作和救助活動?2006年4月,本報曾以《紅絲帶志愿者的困惑》為題,報道了郭保剛和他的朋友一起致力于幫助艾滋病致孤兒童(下簡稱艾滋孤兒),遇到種種困難而無法排解的困惑。 三年后,由于有了外界的援助和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中華紅絲帶”網的活動開始增多,目前共救助艾滋孤兒206名,對800多名受艾滋病影響兒童進行了生活關懷與心理支持。 更令人高興的是,郭保剛由于工作出色,從公司勤雜工升職為部門經理,事業和生活都逐漸走入了正軌。 七年的艱辛和曲折,郭保剛總結為:“堅持,堅守,不改變初衷,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郭保剛在最黯淡的日子里,找了一份勤雜工的工作,月薪只有500元,一做就是三年。至今,他仍然租住在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大學畢業、當過經理的郭保剛毫不在意,“先吃飽飯,你才能去幫助別人。” 郭保剛強調,對草根志愿者來說,尤為重要的是,不能憑一時熱情,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幫助別人。“如果你什么都沒有,那你就給需要幫助的人一個微笑吧。”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