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 2009-04-24 13:59:24
杭州《都市快報》4月17日第9版刊發了一個近乎一整版的報道,標題是《我的骨髓和一個病人配上了/我捐還是不捐?//一位大學男生內心矛盾來問快報/省紅十字會邀請他和母親參觀捐獻全過程/請他現場看了再做決定》。
這個報道本身很有價值。尤其可貴的是,浙江省紅十字會邀請捐獻者和他母親參觀捐獻全過程,請他們在現場看了之后再做決定。目的,就是消除捐者的顧慮。
捐,還是不捐?對許多配型成功者來說,這是一個現實問題。網上許多想捐獻的網友志愿者也發出類似疑問。顧慮的產生,就是因為“捐骨髓”三個字。早年的技術是只能抽出骨髓,然后捐獻出去,這要進行骨頭多部位麻醉穿刺,供者不免較痛苦。“不捐”就是因為恐懼“捐”。如果想到“敲骨吸髓”之類的成語,那就更讓人怕怕了。
但現在的技術,早已不是“抽骨髓”了,而是直接捐獻造血干細胞。用動員劑將造血干細胞從骨髓等部位趕出來,再從血液里分離出來,捐給患者,這就可以了。當初要捐獻、移植骨髓,也是為了移植骨髓里的造血干細胞——骨髓里造血干細胞含量高。骨髓可以看成是造血干細胞的載體,造血干細胞也不僅僅只存在于骨髓中。通過骨髓移植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系統,是美國醫生托馬斯開創的,他因此在1990年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直接分離、采集、捐獻造血干細胞而不用“抽骨髓”,就像獻血一樣簡單,這是醫學的巨大進步,臨床使用已經有若干年了(我依稀記得也是美國人率先發明的,待考)。但由于過去“捐骨髓”留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以致于人們的頭腦里很難樹立起“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概念。
快報這個報道,本意就是用事實來說這個道理的。可是,編輯對標題的制作,卻陷入了思維的混亂,一眼看去讓我大吃一驚:超粗黑的大標題是《我的骨髓和一個病人配上了/我捐還是不捐?》,這還是在說“捐骨髓”或“不捐骨髓”;看過內文后,更不懂為何這樣取標題了。同時標題里還有一個知識性錯誤:“骨髓配上了”。哪里是“骨髓”配上了,是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背后是兩個人免疫標記相差不大,不會造成過強的排異反應。
由于在核心問題上沒有明晰的思路,所以內文出現了《目前無償獻血者捐獻骨髓最多》這樣的小標題,也沒有修正代表都市快報的QQ聊的回復話語——“你之前報名捐獻骨髓了?”。習慣的勢力是很強大的,要改“捐骨髓”的思 維 習慣是多么的艱難。如果這位負責QQ對話的工作人員有“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概念與意識,回答就應該是:“你之前報名捐獻造血干細胞了?”同時也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是捐獻骨髓,不用怕!早已不是當年的抽骨髓啦,沒那么恐怖。”
這位大學生和他母親在浙江省中醫院血液科干細胞采集室參觀時,血液科主任周郁鴻說得好:“采集過程蠻簡單的,左手插的是出血管,鮮血經過血細胞分離機的處理,除了部分造血干細胞被截留在血漿袋里,其余的又通過右手插的管子流回體內。說簡單點,就像兩只手同時打吊針。”建議QQ聊工作人員以及負責熱線電話的信息員把這段話收進資料庫里,當作今后回答類似問題時的標準答案。
我早就建議將“中華骨髓庫”徹底更名為“中華造血干細胞庫”。要讓“造血干細胞庫”成為主題詞,后面的括號里則可以說“中華骨髓庫”,也就是將現在“中華骨髓庫(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表達的主次倒過來。
媒體是信息放大器,編輯記者如果不牢牢樹立“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概念,那是很難讓“捐骨髓”這個說法“回老家”的。無獨有偶,此前一天的4月16日,《新京報》報道說:北京房山法院法官厲莉為了挽救一名上海白血病女孩,兩次捐獻造血干細胞;某網站在轉載這個報道時,竟然把標題做成了甚為駭人的《女法官兩次捐獻骨髓/丈夫支持再次捐髓》。稍早,外地有家報紙的報道也是思維混亂,甚至把“一次采集10克造血干細胞”說成是“一次捐獻了10克骨髓”。
標題體現新聞的價值取向,也促成新聞的價值實現。《都市快報》這個報道,我認為相對準確的新聞標題應該是:《不是捐骨髓/而是捐造血干細胞!//捐還是不捐?一位大學男生和母親參觀捐獻全過程后再做決定》。 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