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net 2009-5-27 39健康網社區
說起艾滋病,近年來政府及相關機構和媒體都做了大量工作,這些工作收效顯著。最新調查數據表明,上海娛樂場所從業人員的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已達85.6%。對艾滋病人的非理性恐懼或歧視并未在社會上廣泛蔓延。醫學領域也不斷傳來利好消息,由于更多的病人獲得了更好的藥物治療,艾滋病人的死亡率正在下降,生存期有所延長。只要他們充滿信心,能夠得到社會的關愛和配套醫療措施,艾滋病人完全有望度過一個正常而又充實的人生。這樣的消息,應該是在國際艾滋病日送給艾滋病人的最好禮物。
但形勢依然嚴峻。數據顯示,上海自1987年發現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來,截至今年10月31日,已累計發現感染者3747例。今年共報告感染人數為736例,比去年同期上升26.5%,報告新發現病人為113例,死亡病例35例。這也是上海首次1年內報告艾滋病病人數超過百例以上。其實還有一個情況更令人擔憂。在上海市戶籍人口中,感染途徑仍以性傳播為主,且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在外來務工人口中,性傳播途徑首次超過靜脈注射吸毒傳播。由于性和生育密不可分,這就意味著,母嬰傳播的幾率也許會增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染艾滋病的幾率也會加大,因為性接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就提醒我們,對于艾滋病的防治,應該成為一種日常措施,并且把防治的眼光放得更寬廣一些。然而些許令人遺憾的是,面對現在正常人群中間的性傳播正在成為我國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有些人,尤其是具有道德潔癖的人士傾向于這樣的觀點:嚴格遵守一夫一妻制的性接觸,恰恰是杜絕艾滋病傳播的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措施。原則上這種說法無可非議,但可能嗎?
本市預防艾滋病專家莊鳴華醫生的調查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線索:只要工地一開,周圍小發廊馬上成群出現。這就意味著,外來務工青年已經成為高危人群。當然,有關部門對此也做了大量切實可行的工作。但問題在于,這畢竟只是一種被動的應對措施。這些現象更深層的原因想來不難明白:這些男子漢們無法拖家帶口,于是只能通過非常渠道解決生理問題。生理饑渴還容易通過“性工作者”得到解決,但情感饑渴呢?更何況他們遠在家鄉的妻兒同樣存在相同問題。至于那些尚未成家的熱血青年,也許更需要向他們提供的,不一定是安全套,而是豐富多彩的娛樂、體育、閱讀等消遣活動,這不僅有助于他們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有助于減少暴力犯罪。這些長治久安的措施好像已經遠離了“艾滋病日”該說的應景話,但事實上,要真正遠離艾滋病,難道與這些治本措施毫無關系?艾滋病是一種疾病,但一定要防止它成為一種“社會病”。
艾滋病日說艾滋病,其意義還不僅僅在于落實艾滋病的防治或普及相關知識。畢竟,艾滋病人在人群中只是極少數,但他們卻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作為弱勢群體,理該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關愛。關注弱勢群體的理由可以說上許多,但至少有一條理由值得強調,這就是弱勢和強勢的區分只具相對意義。就以早報記者連續三年關注的一對艾滋病夫婦為例,雙方聊起來讓他們最心痛的就是:假如沒有這病,把錢花在生活上,假如還能工作,有一份收入,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是的,他們曾經擁有過這樣美好的日子,我們大多數人也正在享受著這樣美好的日子。但如今這樣的美好日子不再屬于他們。起因只是一個小小的事件:妻子因為剖腹產出血需要輸血而不幸感染艾滋病毒,于不知不覺間又傳染給丈夫,于是兩人不幸共同成為艾滋病患者。他們是一場事故的犧牲品,就此而言,社會理當承擔應盡義務;但同時,不幸恰好落在他們身上,其實也可以落在你我身上——誰又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成為弱勢群體中的一員?僅當懷有這樣的覺悟,強者才會懂得謙卑;而弱者也才不需要自卑。關愛弱勢群體,其實也就是關愛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有的命運。(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