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net 2009-6-24 39健康網社區
隨著關于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日益增多,一個特殊的群體正在悄然出現:恐懼艾滋病,總是懷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每天提心吊膽,日子過得并不比真正的艾滋病患者輕松——這就是“恐艾癥”患者。
專家指出,對待艾滋病,既要有預防意識和警惕觀念,但也無需杯弓蛇影、過度恐懼,“恐艾癥”患者“心病還需心藥醫”。
A.強迫型
既有曾有過高危行為(指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行為)的人,也有沒有過高危行為、恐懼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觀想象和聯想的人。“恐艾癥”一般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無高危行為,但知道艾滋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傳播,所以老覺得獻血、理發、刮胡子等有出血情況很可能讓自己染上艾滋,導致過分小心謹慎,極力回避各種可能被感染的場合。
案例:林女士去年獻過血,回家后一直擔心采血時所用的針頭不干凈,怕自己被傳染艾滋病,開始對血產生恐懼,不敢去醫院,回避所有可能會見到血的場合。如果哪個同事臉上長了青春痘擠破出了血,她就會對這個同事產生恐懼。慢慢的林女士所恐懼和回避的東西越來越多,她不敢使用公共廁所的馬桶,對蚊子非常恐懼,認為蚊子咬過別人,會攜帶別人的血等。
專家分析:血液傳播的確可以傳播艾滋病,而且一度是國內傳播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因此在拔牙、理發、刮胡子時選擇衛生、規范的機構是很必要的。然而對于艾滋病的認識也要科學: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只有性、母嬰和血液傳播。該病毒在體外的生存力非常弱,離開人體存活時間不超過半小時。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擁抱、說話甚至一起吃飯、共用工具(如電話)、共用錢幣、共用臥具、共用馬桶,都不能感染上艾滋病,因此人們大可不必談“艾”色變。
B.焦慮型
有過高危行為,經常提心吊膽,處于高警覺狀態,擔心自己已感染艾滋病,整天把艾滋癥狀和自身情況進行對照,越對照越覺得自己患有艾滋,如臨大敵。
案例:付先生也曾有過高危行為,3個星期后出現了腹瀉、感冒、身體發癢等癥狀,他驚恐萬分,堅信自己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癥狀出現的第3天到當地最好的醫院做了艾滋病檢測,結果為陰性,過后3個月又做檢測還是陰性。雖然醫生說高危行為3個月后檢測是陰性的話可以99.9%排除,但他卻認為自己就是那“0.1%”。
專家分析:艾滋病的確存在潛伏期,而且有的感染者潛伏期會長達10多年,因此有高危行為者每3個月到半年都要做一次艾滋病檢測,但一定要相信科學的檢測手段,如果定期檢測沒問題,就沒必要杯弓蛇影。要知道即使感染了艾滋病,生活也總要繼續的。
C.逃避型
曾經有過高危行為,看到“艾滋病”這三個字及艾滋病的就緊張不安和煩躁,但卻不敢去醫院做檢測。
案例:劉先生曾經有過高危行為,但他不敢去做檢測,因為他認為反正現在艾滋病還沒有很有效的藥物可治,早知道還不如晚知道呢。
專家分析:這是恐艾癥里最不可取的,有過高危行為并有感染艾滋病風險的人,為了不讓自己的親人處于艾滋病的感染風險下、不增加傳播艾滋病的幾率,一定要到醫院檢測。否則每天生活在艾滋病的陰影下,日子比艾滋病患者還難過。只有勇敢面對才能正視生活,一旦發現真的感染了艾滋病,可盡早積極采取治療,逃避解決不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