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03日 08:08:02 來源:新華網新疆頻道
一心想在過世后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他人的唐天貴,怎么也沒有想到,在想方設法終于作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之后,卻不得不面對眼角膜無處可捐的殘酷現實。直到現在,這名處于肺癌晚期的堅強男子仍在期盼:“我要堅持到最后,希望離世前把眼角膜無償捐給別人”。
病危期間,家人多方奔波卻無法實現自己生前最大的愿望。唐天貴手中握著《烏魯木齊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無不遺憾地說:“如果實在找不到(眼角膜)受贈者,我就捐獻遺體,只是幫助別人重見光明的愿望實現不了了。 ”
最后的心愿
“我將要從光明走向黑暗,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幫助黑暗中的人走向光明。”今年4月被烏魯木齊幾家大醫院確診為肺癌晚期的唐天貴聲音聽起來有些虛弱,不過,無償捐獻眼角膜的決心卻非常強烈。
41歲的唐天貴是四川省綿陽市人,1992年來到新疆,兩年后在五家渠市新湖農場四分場二連扎下腳跟,家里承包了數十畝棉田。
去年3月,咳嗽不止的唐天貴去醫院檢查,發現肺病有感染癥狀,當時并沒有放在心上。今年4月,當他再到醫院檢查時發現已是肺癌晚期,且癌細胞已向肝部轉移。他決定放棄治療,回到新湖農場醫院接受維持治療。
唐天貴與妻子離異多年,兒子在3年前因車禍意外身亡,最放心不下的老母親已經托付給弟弟和姐妹,回想起來,自己似乎沒啥可遺憾的,過去曾讀到過的遺體捐獻志愿者的事跡突然涌上心頭,他當即決定,要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出來。
欲獻眼角膜卻四處碰壁 新京報漫畫/許英劍
“弟弟和姐妹的工作相對好做,可是年近七旬的老母親就難多了。”唐天貴說,他每天都要表情輕松地和母親聊起他死后捐獻眼角膜可能給別人帶來的好處,直至說服她接受他的想法。
“醫生說我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唐天貴告訴記者,有了無償捐獻眼角膜的目標之后,他感到心情好了很多,精神也樂觀起來。
唐天貴說,現在每天夜里肝臟部位疼得要命,不過不管再疼,我都要堅持到最后,堅持到找到需要角膜的人。
捐獻之路困難重重
為了幫助唐天貴實現無償捐獻角膜的心愿,連日來,他的家人四處奔波,先后找到烏魯木齊各大醫院的眼科,以及烏魯木齊市紅十字會,但是,得到的答復都是無法接受捐獻眼角膜的請求。
記者從烏魯木齊市紅十字會了解到,自1997年開展遺體捐獻登記工作以來,目前已有自愿登記眼角膜捐獻的市民近百人。近年來,烏魯木齊市紅十字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嘗試開展合作,已成功實施12例。不過,目前新疆尚未建立眼角膜庫,也沒有正式的眼角膜接收醫院,因此出現了眼角膜捐獻在實現過程中困難重重的情況。
烏魯木齊市紅十字會社會事業部部長呂海峰說,角膜捐獻需要在志愿者去世后6小時之內將角膜(眼球)取出,此前實施眼角膜捐獻的情況僅限于烏魯木齊市范圍內,而異地獲取眼角膜存在運輸、存放等環節的困難。
據了解,此前,克拉瑪依市一名男子患絕癥打算無償捐獻眼角膜,正是因此而捐獻未果。
得知這一情況,心存不甘的唐天貴又與北京同仁眼庫取得聯系,對方告之只能接受當地范圍內的角膜捐獻供體,對他的情況愛莫能助。
“我知道有很多得了眼病的人正在為角膜著急,我能做的就是盡量堅持下去。”他告訴記者,他已在《烏魯木齊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上簽下名字,如果最終能實現遺體捐獻的心愿對他多少也是安慰。
遺體捐獻在徘徊中前行
“我自愿將自己的角膜(眼球)無條件地奉獻給醫學科學事業,通過角膜移植以及其他方式留給他人一個光明的世界……”這是烏魯木齊眼角膜(眼球)捐獻申請表里的內容,滿懷同樣美好心愿的唐天貴捐獻無門的現實令人遺憾。
由于紫外線強,日照時間長,風沙大,新疆是眼疾高發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殘疾人聯合會康復部副部長趙雪蓮說,目前新疆有視力殘疾人12萬余人,其中盲人占到近一半,很多角膜病致盲的殘疾人急盼角膜供體而重獲光明。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新疆的遺體器官捐獻工作始于1997年,當時面對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和觀念顯得步履維艱。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思想觀念不斷轉變,對傳統殯葬方式有了新認識,無償捐獻遺體的人數不斷呈上升趁勢。
截至目前,烏魯木齊已有600余位市民進行了自愿捐獻遺體登記,實現遺體捐獻80例。
2007年10月27日,新疆農業大學研究生張鵬因病離世后,他的眼角膜隨后成功移植給兩名正在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他成為新疆首個無償眼角膜捐獻者。此后,新疆眼角膜捐獻事業開始起步。
采訪中,一些受訪者呼吁,相關部門應加快遺體捐獻工作的正規化、法制化、人性化,讓遺體捐獻志愿者熱心變灰心的憾事少些再少些,盡可能多地造福醫學科研事業。
發稿前,記者從烏魯木齊市紅十字會獲悉,對眼角膜捐獻的登記、利用、管理、后續工作等相關內容做出詳細規定的《烏魯木齊市遺體捐獻條例》草案目前正在起草階段,有望明年通過,屆時新疆眼角膜庫也將有望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