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2 13:58:34 來源: 半島晨報
昨日上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二部血液病房里,正在進行血液采集的李榮興給鄧騰飛講自己的感受和經驗。他們身邊的一臺精密儀器正緊張地搜集“生命的火種”——造血干細胞。昨日,記者在市紅十字會新聞通報會上了解到,本市誕生第13和14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其中一例為遼寧省志愿者首次向臺灣患者捐贈,這也是第6例大陸志愿者向臺灣患者捐贈造血干細胞。 李榮興和鄧騰飛(右)開心地聊著天。攝影記者李倩 現場1 捐獻者同學中1/3是捐獻志愿者 本市第13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名叫李榮興,是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人。目前就讀于大連醫科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2007年4月在學校參加了造血干細胞血樣捐獻活動。今年5月與一名白血病患者HLA低分辨配型相合,并通過高配和體檢合格后。 前日和昨日,李榮興進行了兩次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共采集了201毫升造血干細胞。這些救命的“火種”,已于昨日下午由中華骨髓庫遼寧省分庫的工作人員乘飛機送往廣州,輸入等待移植的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患者胡某體內。 提到能為有需要的危重血液病患者捐獻救命的造血干細胞,李榮興感到非常高興,他所在的班級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學和他一樣都是捐獻志愿者。 現場2 “生命火種”搭直航班機赴臺灣 本市第14例暨首例向臺灣同胞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捐獻者鄧騰飛,是大連理工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大三的學生,家住湖南省岳陽農村。鄧騰飛2006年入學時便申請了貧困生助學貸款。雖然家境困難,但他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在學校組織的造血干細胞采集活動時,他當即擼起衣袖參與其中,成為一名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最終配型成功。 昨日,鄧騰飛在新聞通報會上用簡單質樸的話語表達了對患者的祝福:“我想對那位臺灣兄弟說,我把自己健康的造血干細胞捐給你,希望你能夠感受到祖國的溫暖和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希望你早日康復。 ” 28日,鄧騰飛將在北京開始造血干細胞的采集。采集結束后,珍貴的“生命火種”將馬上搭乘兩岸直航班機奔赴臺灣,用不了幾個小時,它就將注入年僅19歲的臺灣受捐贈者唐某的體內。 調查 兩岸直航前捐贈過程驚心動魄 很多人不知道,造血干細胞從大陸采集地直接飛抵臺灣曾是很多人多年的夢想。昨日,記者采訪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大連市臺辦副主任原柏令時,他動情地說:“鄧騰飛此次捐獻為兩岸同胞的交流又做了一次貢獻,而造血干細胞通過直航飛機運抵臺灣則是喜上加喜。 ” 在去年兩岸實行直航之前,大陸與臺灣有過多次造血干細胞的互相捐獻。但捐獻的過程用“驚心動魄”來形容毫不夸張。“直航前,造血干細胞只能通過香港轉機,這在時間上對運送是個挑戰! ”原柏令說。由于造血干細胞必須在采集后24小時之內注入患者體內,所以經過香港轉機必須在運送過程中協調多個部門,而且一切都要按原計劃進行,如果趕上天氣不適或其他突發狀況,轉運工作都將面臨挑戰。 而這一切困難都在直航之后迎刃而解。幾個小時就到的直航飛機可以讓運送時間“富富有余”。 分析 高配型比例來自成熟隊伍 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從2003年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活動以來,5年的時間里大連已有1.4萬多人完成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其中高校約占80%。 從今年5月到現在,大連市已有3名志愿者完成捐獻,28日鄧騰飛捐獻后,這個人數將變為4人。在如此短時間內有如此高的效率,在全國乃至世界也并不多見。對此,大連紅十字會賑濟部部長丁濤說:“這個數字的確不低,但偶然背后是必然。 ” 丁濤說,大連的志愿者目前主力是大學生,這個群體目前已經很成熟。經過這些年的培養,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屆傳一屆的傳統,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認識正確而且擁有極大的熱情。“幾年來,我們的大學生志愿者配型成功后無一例反悔,都履行了當初成為志愿者的莊嚴承諾。”丁濤表示,除了大學生群體,希望社會上更多的愛心人士從事到這項有意義的事業中來。 B02a 記者王琳 ■如何成為自愿者 想成為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條件:要求每位入庫的志愿者年齡最好在20歲~40歲,身體健康;有固定住址或工作單位,符合捐獻條件并有一次以上的獻血經歷;大學生和未婚志愿者須征得父母同意。
來源:北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