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27日 10:10 來源:揚子晚報
江蘇省中醫院副院長、血液病專家 章亞成教授
惡性血液病如各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患者需要經過多次的化療或放療。患者完成一至數個療程后或在病情完全(部分)緩解期,此時以中藥扶正固本,兼以清邪,可延長緩解期和化療間歇期,提高生活質量,為后續治療做準備。
一、目標效果
扶正祛邪,調整患者體內氣血陰陽至新的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具體有六個方面的功效:
1、清除殘余的微小白血病細胞,鞏固化療效果。經過化療,大部分腫瘤細胞被殺滅,此時不適宜大劑量的化療。一是病人體質已經大傷,經不住重復受損;二是少量的殘余也不值得大動干戈,中醫調理是最佳選擇。
2、消除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人體的傷害也很大。常引起肝、腎等功能異常和消化功能的損害,出現一系列檢驗指標不正常和臨床不適的情況,非常適合以中醫藥為主治療。
3、盡快恢復被抑制的骨髓造血功能。骨髓抑制可見外周血細胞三系中的一系或多系數值降低,并出現由此引起的不適和變化。如心慌氣短、倦怠乏力、易感染、反復外感遷延難愈、各種出血證候等,中醫藥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4、提高免疫功能。此類病變中醫認為是患者虛損在先,“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再加上化療過程,攻邪的同時也復傷正氣,失眠多夢、自汗、盜汗、形寒、內熱、口腔潰瘍、易感,諸恙多見而難祛。提高免疫功能,中藥取效每在潛移默化之中。
5、治療其他病證。緩解期間患者身體虛弱,容易出現感冒、發熱、咳嗽、腹瀉、便秘等常見病證。因為患者對某些西藥如解熱鎮痛藥等的個體敏感性,當謹慎取舍,以避其害。此時選擇中醫藥安全有效,游刃有余。
6、與病人的交流及生活與飲食調理指導。中醫研究的是人,而不單純針對病,醫患交流是中醫師的擅長。通過全方位治療與調整,取得患者的參與、理解和支持,提高自身抗病康復的積極性,實現延長緩解期,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生活質量等目的。
二、基本治法
補益肺脾法:適用于肺脾功能未能恢復者,證見氣短無力,面色晄白,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易感冒,自汗,鼻塞,舌質淡,脈細數或緩,常用藥物有炙黃芪、防風、黨參、白術、陳皮、山藥、扁豆、薏苡仁、桔梗、紅棗等。
健脾柔肝法:適用于肝郁不達,木乘脾土者,證見胸脅脹滿,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急躁,納呆,腹脹便溏或腸鳴腹痛腹瀉,苔白脈細,常用藥物有太子參,茯苓、白術,陳皮,柴胡,白芍,郁金,枸杞子、川楝子等。
溫腎填精法:適用于化療后見脾腎陽虛者,證見面色白,形寒肢冷,五更瀉,少腹冷痛,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沉遲,常用藥物有熟地黃、懷牛膝、山萸肉、龜板膠、枸杞子、補骨脂、菟絲子、鹿角膠等。
扶正和血法,適用于久病入絡,血脈失和者,證見面色少華,氣短無力,心悸失眠,肢麻肢軟,或見斑疹,舌淡有紫氣,或見瘀點,脈細澀,常用藥物有炙黃芪、當歸、制黃精、雞血滕、防風、川芎、地龍、丹參、三七、靈芝等。
扶正清邪法:適用于恢復期無明顯不適者,通過扶助正氣,調動自身力量來殺滅微小白血病細胞,配合他法可貫穿于整個階段。常用藥物有黃芪、當歸、黃精、山萸肉、芍藥、熟地黃、白術、防風、茯苓、薏苡仁、蛇舌草、蜀羊泉、青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