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點亮他人生命的天使
2009-07-29

2009-7-28 0:54:05   來源:大同晚報

    張明勝是我市首位生前簽訂遺體捐贈協議,并成功捐獻遺體的志愿者。7月20日,64歲的張明勝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他用一生的努力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20日晨,一臺呼吸機維持著一個老人的生命,此時老人已喪失意識,可是彌留之際他似乎在等待什么,似乎在和死神做最后的搏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上午11時,與死神斗爭了53個小時的老人停止了呼吸。工作人員把老人送往大同大學醫學院,了卻他生前捐贈遺體的愿望。15時10分,匆匆趕到的省紅十字會與大同大學醫學院的工作人員經過半個小時的手術,在規定時間內將老人的眼角膜順利摘除。在哀樂聲中,這位可敬的老人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他就是大同遺體捐獻第一人——張明勝。
    最后的心愿
    17日一大早,張明勝早早地起來,他心里裝著太多的事:要給老年大學備課;要趕快完成自己的第4本書;要送小孫子到培訓班……他只有和時間賽跑,抓緊分分秒秒。可是一起床就感到頭痛惡心,怎么也站不起來了。家人馬上把他送到醫院,經檢查確診為腦出血。經過全力搶救,張明勝的病情一度穩定下來。可是19日中午,又出現劇烈頭痛,之后陷入昏迷。在張明勝彌留之際,老伴李成文忍著巨大的悲痛,與大同大學醫學院取得聯系,她要替丈夫完成最后的心愿——捐獻遺體。
    20日凌晨3時,張明勝的生命開始靠呼吸機來維持。大同大學醫學院人體解剖研究室主任殷鳳義緊急聯系省紅十字會眼庫,為張明勝捐獻眼角膜做準備。一般情況下角膜捐獻需要在志愿者去世后6小時(冬季12小時)之內將角膜(眼球)取出。省紅十字會眼庫工作人員再三叮囑同煤總醫院的醫務人員盡量延續病人的生命。同煤總醫院醫護人員得知張明勝的情況,特別感動,全力給予配合。張明勝的女兒張海燕說,冥冥中父親似乎也在等著這一刻,他像是睡著了,平靜安詳。上午11時,張明勝被撤掉呼吸機,隨后送往大同大學醫學院。
    下午3時10分,匆匆趕到的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與大同大學醫學院的工作人員經過半小時的手術,將張明勝的眼角膜順利摘除。本來,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想參加老人的遺體告別儀式,但由于時間所限,他們只有匆匆離去。臨行前,他們集體向這位可敬的老人深深鞠了一躬。
    由于時間倉促,家屬只通知了一小部分親朋好友,但還是有100多位張明勝生前的好友聞訊前來吊唁,大伙兒神情悲愴,為世間少了這樣一個好人痛惜不已。
    隨后,張老的遺體經過防腐技術處理后入庫,三到五年后將用于教學、科學研究。
    記者從省紅十字會獲悉,當日,張明勝的眼角膜被移植給一位75歲的男性患者,手術進行得很順利,是否移植成功需待十幾天后才能確定。張明勝的另一只眼角膜還存在省紅十字會眼庫中,將擇機移植給需要的患者。
    捐獻遺體  利國利民
    早在2002年1月24日,張明勝56歲生日那天,夫婦倆就與大同醫專簽訂了“無償捐獻遺體協議”,并經礦區公證處公證,成為大同首例捐獻遺體的志愿者。張明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1999年7月,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有一期節目,說的是捐獻遺體的事。我從電視上看到我們國家醫療落后的現狀,心里很不好受,便產生了死后捐獻遺體的想法。我到處打聽接受遺體的單位,但一年過去了仍無著落,我就給中央電視臺寫信,答復說可在當地辦理。有一天,我到礦區公證處閑坐,說起此事,公證處賈主任說,這是好事,我們支持,你可以和大同醫專聯系。第二天,我找到大同醫專解剖室主任說了我的想法。他表示歡迎,并說‘需要起草一份協議。’回家后,我就和老伴商量,沒想到她一口就答應了,我又和孩子們商量,他們也很支持。我起草了一份協議,又與大同醫專、公證處多次協商修改,2002年1月24日,在礦區公證處的見證下,我的兒女和大同醫專簽訂了我與老伴自愿捐獻遺體的協議,了卻了我的一樁心愿。”
    不在等待中衰老
    張明勝2002年曾被評為大同市十大新聞人物。他清廉儉樸、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在任礦區文化局局長期間,他把礦區的文物古跡搜羅了個遍,并進行了文字圖片整理,為礦區文物保護做出了貢獻。他連任三屆礦區政協委員,提出“建立廢舊電池接收站”、“整治街道污水橫流”等提案。
    退休后,張老更忙了。他熱愛生命,喜好攝影、集郵、爬山……他的退休金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于購買攝影及支付采風費用。他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拍攝了近3萬張照片。他用手中的相機記錄美善,鞭撻著丑惡。他的攝影作品、文章經常見諸報端并獲獎。他還被聘為同煤集團老年大學攝影班教師,從此帶領一幫銀發學生“聊發少年狂”。
    在張明勝的書柜里,靜靜地躺著三本書——《閑言碎語》、《一葉小舟》、《百花集》(樣本),電腦里還存著他未完成的攝影作品集《我的攝影軌跡》的文稿。這些書都是老張及愛人自己手工裝訂誕生于“家庭印刷室”的書。
    為了這幾個“孩子”的誕生,張明勝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他曾想拿到印刷廠去印,可一問印幾十本怎么也得五千一萬塊,他沒舍得,就尋思著自己出書。他將自己作品進行了整理,之后又一個字一個字用拼音輸入法敲進電腦,為此不會拼音的他從“a.o.e”學起,老師就是他的小孫子。為了自己的書,從不開口求人的老張厚著臉皮在這家單位印三張,那家單位印五張,拖了半年多時間才印完。老伴兒自學了電腦繪圖軟件,幫丈夫處理圖片,并發揮自己在印刷廠工作過的特長,一針一線地將十幾頁縫成一沓,粘好,送到廠里切邊,又買來兩塊錢一張的硬紙板做封面封底,用花緞細心裱過,再用兒子設計的彩噴畫頁一包,一本像模像樣的書就誕生了!老張的兒媳、女兒、女婿、兒子則分別擔任了責編、校對、裝幀設計、封面設計的任務,真是全家總動員。
    去世前,老張還在忙乎著《我的攝影軌跡》的最后編輯工作,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常常工作到很晚。老張愛說的一句話是“不在等待中衰老”,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老張的女兒說,即便在醫院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時,他還在不停地看表,嘴里念叨著:“呀,該去上課了。”“佳瑋(孫子)該吃飯了。”“我還得給攝影班學員送照片呢……”聞者無不落淚,他有著太多的牽掛,太多未完的事情。直到老張去世,他的兒女們仍不相信這是真的,還一個勁兒地說:“我爸那么堅強樂觀勇敢,他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怎么會走了呢?”
    眾人眼中的老張
    在妻子眼中,老張是個好丈夫;在兒女眼中,老張是個好父親;在影友眼中,老張是個好攝影師;在學生眼中,老張是個好老師……
與老張搭伴多年同在同煤老年大學任教的賀金玉說,老張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大好人。他正直、善良、平易近人,不重權勢;他熱心公益事業,愛打抱不平,看到有人在樹上系鐵絲,他都要用鉗子剪斷鐵絲給樹“松綁”;外出采風的時候,他都會提醒大家把生活垃圾用塑料袋打包帶走。他生活儉樸,不講究吃穿,至今他和老伴仍住在一間50平米的老房子里。可他卻經常義務為學生洗像、送照片,別人有什么難題,他都不遺余力地幫助。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們一幫影友正在去河北采風的路上,原來歡歌笑語的車上一下子寂靜無聲,大伙兒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我們馬上決定調轉車頭往回趕,說什么也得送老伙計一程……說話間,老賀已是淚如雨下。
    老張的影友徐守禮聞聽老師辭世的噩耗悲痛不已,連夜寫了一篇《祭明勝》:“突聞噩耗,難以置信。言猶在耳,竟成隔世,痛心疾首,欲哭無淚,夜不成寐,遙祭張君。君風高雅,眾口皆碑,一生忙碌,生活豐殷。讀君大作,《閑言碎語》,期待《百花》,竟成絕筆,英年早逝,扼腕嘆息,蒼天不公,惜君難壽……”
    大同大學醫學院人體解剖研究室主任殷鳳義說,張明勝的行為十分高尚,應該得到全社會的理解和尊重。我們非常敬佩張明勝為盲人復明和醫學事業所做的崇高奉獻,我們尊重捐獻者的志愿,并以崇敬的心情履行我們的義務。現在我們醫學院每年需30至50具教學用遺體,可每年只有3到5具,大多來自無主尸或經濟困難家庭 ,遺體捐獻對于醫學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遺體捐獻者造就了現代醫學的進步,他們用世界上最完美的肢體語言,在沉默中為后人詮釋了人生的真諦”。 張明勝走了,帶著遺憾和滿足靜靜地走了,他將他的愛心和生命融入他深深摯愛的大山、河流和這片黃土地……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