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6 來源:山西新聞網
越來越多的患者可以享受到安全的透析
本報記者葛薇攝
由省內眾多醫學專家反復推敲、論證,將為我省的血液透析診療提供明確的指南
血液透析法又稱人工腎,被尿毒癥患者視為“最后的救命稻草”,是目前維持慢性腎衰竭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8月5日,省衛生廳出臺《血液透析質量控制規范(試行)》,這是全省首次針對血液透析機構制定統一的質量控制規范。
3月30日,衛生部通報了我省兩家醫院發生患者因血液透析感染丙肝的事件,兩醫院相關負責人被處分。在此之前,關于血液透析是否屬于診療科目、應該怎樣進行專業規范等問題,全國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各級醫院的血液透析質量參差不齊,相當多數存在安全隱患。
醞釀這部規范歷時5個月,由省內眾多醫學專家反復推敲、論證,將為我省的血液透析診療提供明確的指南。
患者增加醫療安全風險上升
據估算,我省每年有超過20萬人次患者接受血液透析,其中,有2000余人是長期固定透析患者。全省有91所醫療機構正在開展血液透析工作。調查顯示:隨著透析診療項目逐步加入居民醫保,越來越多的患者有條件去醫院進行透析。專家分析:患者數量逐漸遞增,給醫院的診療能力帶來潛在壓力。由此帶來操作不規范、設施不完備等因素導致的醫療安全風險正在上升。
今年年初,與全國同步,我省衛生廳組織專家對全省血液透析機構進行過一遍“地毯式”督查。前期督查發現:有11家醫院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其中,規模較小的基層醫院問題相對集中。省衛生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年初,有的省份一次性撤銷了20家機構。同時,一些自認為不能勝任的機構也紛紛報停。我省光太原一個市,就撤銷了4家不合格機構。”
很多患者無力承擔“一次性”
專家組在督查中發現,可復用血液透析器的消毒安全問題,成為困擾眾多醫院的安全隱患。血液透析器分為一次性和可重復利用兩種。衛生部對可重復利用透析器做出嚴格規定,必須專人使用,且經過嚴格的消毒、存放。醫療專家表示,一次性血液透析器的安全系數要遠遠高于可重復使用的。因為醫院消毒后,經常將可重復使用的不同患者的透析器存放在一個柜子里。一旦消毒有疏漏,即使專人使用,也難以保證不被交叉感染。
8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省城某三級乙等醫院的血液透析候診區,恰巧碰到正在等待血透的患者趙師傅。45歲的趙師傅查出尿毒癥兩年多了,每星期都要來醫院做兩三次血液透析,每次的費用是400元,“除了醫保報銷的,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全部搭進去也未必能頂下來。”他說,身邊的多數病友都和自己一樣,使用的是可復用的透析器。“價格能便宜50塊錢左右。”
省衛生廳一負責人告訴記者,上半年的督查中,曾發現個別醫院的可復用透析器的消毒設施達不到要求。整頓期間,衛生部門要求醫院暫時全部使用一次性透析器。隨后省衛生廳竟一連數日接到了多名尿毒癥患者的電話,反映一次性透析器不能享受醫保報銷,患者無力承擔,請求盡快恢復可復用透析器的使用。這位負責人左右為難,他對記者說,“透析器與病人的血液直接接觸,一旦消毒不慎,由此引起的交叉感染很危險。尿毒癥病人的很多免疫功能已經喪失,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讓他們再冒這個險。”
《規范》亮點
1開展血液透析技術的醫療機構應配備至少4臺以上的透析機,并經省衛生廳進行技術及人員準入。
2從事血液透析治療工作的醫護人員,應接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3血液透析室應具備透析區、水處理區、治療室、候診室等基本功能區域;應有符合規定的透析機、水處理裝置及搶救的基本設備;有完備的病歷檔案管理制度:包括透析治療患者知情同意書、首次病程記錄、透析治療記錄單、化驗單等。建立健全透析病人登記冊,普通病人、隔離病人及急診病人分別登記。
4新病人首次透析前,常規檢查乙肝標志物、丙肝抗體(抗HCV)、艾滋病毒抗體及梅毒螺旋體抗體。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應每半年進行一次上述經血傳播疾病標志物復查,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可每年進行上述感染指標的復查。
重拳出擊站好良心崗
血液透析是一項高技術含量的診療行為,需要參照嚴格的行業規范來操作,“絕不是個別民營醫院或個人買一臺機子就能開展的。”拿最簡單的透析用水質量來說,就包括了細菌、內毒素、余氯等指標。操作過程中,如果水中余氯超標,會導致患者重度貧血;內毒素超標,輕則造成患者出現寒戰,重則可休克。在健全診療規范方面,我省正在不懈努力。
8月4日,我省完成首次血液透析護士崗位培訓。按照要求,我省500余名正在從事血液透析工作的護士年內將進行專業考核,合格后由省衛生部門頒發證書,持證上崗。
8月5日,《血液透析質量控制規范(試行)》正式出臺。規范中對透析過程中如何防止肝炎交叉感染、透析用水達標、血液透析場地和設置等諸多細節都作了明確規范。省衛生廳表示,將按照此規范嚴格準入制度,“將來不管醫療機構大小、透析設備有多少,只要不符合質量控制規范標準,就要關門停業。”
8月24日,我省首個血液透析質量控制部將成立。它匯集了省內血液透析專家中的精銳力量,長期對全省血透機構進行培訓、督導和質量監測。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血液透析過程中的交叉感染是客觀存在的,但經過衛生部門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于尿毒癥患者這個弱勢群體來說,行政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制定嚴格的規范,“為患者站好最后一班良心崗”。
本報記者 王芳 實習生 續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