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02 08:57:23 來源:九江新聞網
九江新聞網訊(記者 姜月平)由于家人的理解支持,市民吳先生過世后,其遺體于8月30日被九江學院基礎醫學院接受,成為全市第5例遺體捐獻者。然而,去年8月18日,都昌縣的楊先生就向縣紅十字會遞交了捐贈遺體志愿書。未曾想到,由于家屬不愿在文書上簽字,楊先生至今無法辦好相關手續。記者在市紅十字會獲悉,志愿捐贈遺體的法律手續越來越完備,市民如果不取得家人的同意,將很難得償所愿。
最年輕的有意捐獻者
楊先生是一位頗有愛心的鄉村老師,曾墊資修建學校設施,并多次到鄱陽湖太陽村慰問。39歲的他,也成為我市有意于捐獻遺體的最年輕的市民。楊先生認為,捐獻遺體體現著人活著有價值,死后有意義,“我愿意在我去世后,把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為我國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但是,讓楊先生沒有想到的是,對于他捐獻遺體的志愿,家里人都不首肯。記者看到,相關文書上的家屬一欄里沒有一個直系親屬的簽字。對此,楊先生很無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我本想人生應該哭著而來,笑著而去,這樣可以不留遺憾,靜靜地離去,家人為我的去世不必難過,而應該感到欣慰,因為幫助別人,將愛永留人間!”
由于沒有家人簽字同意,從去年8月至今,楊先生仍無法成功登記為捐贈遺體志愿者。
將引入法律公證
“像這樣有意捐獻遺體而無法成功登記的市民,不是個別現象”。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劉定保介紹,去年,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的市民特意回家鄉登記志愿捐贈遺體,就是由于沒有得到家人的同意,也無法成功登記。“如今,志愿捐贈遺體的法律手續日益完備,如果不把好這個關口,將可能引起志愿者家屬的訴訟,給接受捐贈機構帶來諸多法律風險。”
市紅十字會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全市成功登記的捐贈遺體志愿者已達到38名,其中,多為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這些志愿者,由于年齡較高,又十分執著,經過耐心溝通,家人一般最終能尊重老人的意愿,簽字同意其登記捐贈遺體。“但是,捐贈遺體如果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也很正常。因為,捐贈遺體畢竟是對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
劉定保建議,有意捐贈遺體的市民,還是應該抱著理性的原則,和家人多溝通,取得他們的理解同意后,再付諸實施,而不要因此與家人慪氣。據透露,借鑒一些外地的成功經驗,在登記遺體捐贈志愿者時,市紅十字系統將嘗試進行法律公證,消弭法律風險,促使這項事業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