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07 07:51:17 來源: 大河網-河南商報
劉東興,我省第38位捐獻者,他5歲的女兒高興地看著父親的獎章 商報記者 丁潔/攝
李化軍因為捐獻干細胞認識了現在的妻子 商報記者 丁潔/攝
這是一場普通人的聚會,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平凡的崗位;這又是一場英雄的聚會,每個人,都有過救人一命的壯舉。9月5日,我省103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聚到了一起。
佛家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這些英雄的理解更為簡單:我付出,我快樂。
■ 現場
英雄的他們相互感動
截至9月4日,河南已經有119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9月5日14:30,他們當中的103位,從全國各地會聚鄭州,參加省紅十字會舉辦的聯誼會。
這已是省紅十字會第四次舉行這樣的活動,“每次,大家都會盡量趕來,都很珍惜這樣的聚會,這次最遠的是從內蒙古趕來的。”中華骨髓庫河南省分庫的工作人員文梅英說。
這些平凡的人,一見面就“哥呀、姐呀”,老遠就互相親熱地打招呼、然后是熱烈的擁抱。“因為有過相同的經歷,我們為彼此感動,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一位捐獻者說。
這次聯誼會的一項重要議程是為2006年到2007年間的捐獻者頒發獎章。據了解,每位捐獻者都會獲得由衛生部、中國紅十字總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聯合頒發的獎章。
回憶起兩年前捐獻的場景,我省第31位捐獻者白喜明仍在感慨自己很幸運:剛接到和別人配型成功的電話,感覺就跟天上掉餡餅,中了500萬一樣。
而我省第14位捐獻者鄒超平說:“付出那么一點點時間,忍受那么一點點疼痛,輕松挽救他人的生命,值。”
每一個感言,都能引來全場的熱烈掌聲,盡管剛才他們還在互相開著無傷大雅的玩笑。當臺上的領獎人員唱起《愛的奉獻》時,臺上臺下每一個人都投入地大聲唱起來,一臉神圣。“這首歌,他們感觸最深。”文梅英說。
■ 特寫
兩名志愿者并列河南NO.1
中華骨髓庫河南省分庫創建于2003年,“剛開始很多人不理解,工作開展得很難,連續動員失敗,大家都快沒信心了。”文梅英回憶,誰也沒想到很快就遇到一個意外的驚喜。
2003年9月,省紅十字會同時接到通知,兩名河南患者和兩名河南志愿者配上型了,真是太巧了。文梅英趕緊通知志愿者,新鄭的劉新偉一接到電話立刻興奮地叫起來,連聲高喊:“我太幸運了。”家在焦作的宋東方頭天接到電話,第二天就趕到鄭州體檢。最終兩人同時躺在了干細胞采集床上,共同成為我省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一切都進行得特別順利,文梅英說,從初配成功,到最后捐獻,總共用了13天時間,因為太具戲劇性,這個事情當時還上了中央臺。
6年過去,如今,我省已有119位捐獻者。昨日,并列第一的劉新偉、宋東方和前一天剛捐獻完干細胞的李清敏緊緊地抱在了一起。據了解,截至今年2月底,我省已有5.4萬多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躺在采集床上收到26朵玫瑰
同為捐獻者,來自我省睢縣的29歲小伙李化軍可能算是收獲最大的。
2007年6月,這位土生土長的河南小伙,為一位阿富汗的白血病患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他成為我國首位向非華裔患者捐獻干細胞的捐獻者。
“一不留神當了個全國第一,交了一堆朋友,不過最大的收獲還是找到了媳婦。”李化軍說。
李化軍2003年加入了造血干細胞資料庫,兩年后就有一次被“挑中”的經歷。當時,他和國內的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一心一意等著捐獻。
盡管沒有遂愿,但李化軍開始加入到宣傳捐獻造血干細胞支援者的行列。每次活動,李化軍都能看到一個小姑娘,后來了解到,她叫劉紅玲,是紅十字會的義工,也是一名捐獻志愿者。“她平時不愛說話,但干起活來特別賣勁,我對她第一印象就特別好。”李化軍說,后來兩人熟了,但他一直不好意思捅破這層窗戶紙。
2006年,為配型做準備的李化軍經常見到文梅英。熱心的文梅英還張羅著給他介紹對象。李化軍猶豫著就把自己的小秘密透露出來。“啊,是紅玲啊。”文梅英和很多志愿者都是朋友,劉紅玲也不例外。
于是,文梅英就當起了紅娘。
2007年6月15日,李化軍躺在了干細胞采集床上,同事、家人、朋友都來看他,劉紅玲也來了,同時帶來了26朵玫瑰。“那年我26歲,所以是26朵。”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化軍仍然一臉甜蜜。
去年年底,劉紅玲披上了婚紗,正式成為李化軍的另一半。
這樣的好事兒還不止這一例。一位捐獻者正在捐獻時,她老爸無意中說起女兒大了,還沒對象。紅十字會的人牽線,幫她找了個男朋友。今年25歲的小伙楊磊,為陌生人捐獻造血干細胞,感動得分手的女友回心轉意。
文梅英說:“很多人顧慮捐獻造血干細胞后會影響生育,但更多的人會被捐獻者的行為感動,其實,我們有很多捐獻者在捐獻完后,都順利地當上了爸爸媽媽。”(記者 鄭筱倩)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