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09-09-18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陳杰
廣東省紅十字紀念園內,已故捐獻者的姓名被銘刻在紀念柱上。
銘記他們無私的愛江門首個遺體器官捐獻工作站將成立 全市已有21名市民申請自愿捐獻遺體 “因為遺體緊缺,醫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必須面對十幾個學生共用一具遺體進行醫學解剖教學的尷尬,同樣因為器官的緊缺,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傷者無奈逝去。”江門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馮冰這樣評價當前遺體器官捐獻不足的現狀。 來自江門市紅十字會的消息,該市首個遺體器官捐獻工作站近期將正式成立,到今年年底,紅十字會也將在其網站上開辟專欄進行網絡紀念,并在2010年3月建立江門市捐獻紀念林。 文/圖記者陳杰 通訊員紅會宣 廣東是全國10個建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的試點省份之一,具體試點工作明年初正式開始,試點期限一年,試點結束形成經驗后,將在全國鋪開。據江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馮冰介紹,在江門市,遺體器官捐獻工作目前剛剛開始。 已有5名市民完成捐獻 “2006年江門第一例遺體器官捐獻者才開始出現,到現在已經有21名自愿者申請捐獻。”馮冰說,其中已經捐獻完成的共有5人。 為紀念這些為中國遺體捐獻作出貢獻的人們,今年5月8日“國際紅十字日”,廣東省紅十字紀念園正式建立,全省230名捐獻遺體和器官的捐獻者,他們的姓名被鐫刻于紀念柱上。其中包括3名捐獻遺體器官的江門市民。 據江門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馮冰介紹,遺體捐獻主要是用于醫學教學和科學實驗,而器官捐獻則是用于器官的移植,主要對象是生命處于危急中的患者。 傳統觀念制約遺體捐獻 馮冰說,一個人捐獻的器官組織,就能幫助30~40位患者維持或者恢復健康。“江門目前最缺的還是腎臟、其次應該是肝、眼角膜等。” 江門市衛生局副科長曹克慎告訴記者,江門器官捐獻缺口較大。 自愿捐獻遺體器官最難以跨越的難關就是觀念。馮冰說,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不少自愿捐獻者作出捐獻遺體的決定后,但其家人卻持反對意見,最終未能如愿以償,導致遺體器官捐獻工作很難開展。 ■捐獻者故事 教師夫婦自愿捐獻遺體 來自江門紅十字會的信息,在已經填寫自愿捐獻遺體器官申請的21名報名者當中,其中女性為11人,男性10人。 在年齡分布上,年輕人“70后”最多,達到9人,但其中也不乏“80后”的身影,共有3人,最小的25歲,為新會一名學生。年齡大于80歲的捐獻者有6人。其中年齡最大的85歲,為一王姓退休教師,感人的是,其77歲的妻子陳老師也是自愿捐獻遺體的一員,成為遺體捐獻申請報名者中的“愛心伉儷”。 而在捐獻者的職業特征上,農民、學生、教師、工人、干部等不同職業的都有,外來務工人員也出現在江門的遺體捐獻志愿者的“愛心隊伍”中。 病中郵遞遺體捐獻委托書 2006年9月11日,籍貫云南的李玉萍正式遞交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志愿死后捐獻遺體,成為江門市志愿捐獻遺體第一人。 身患宮頸癌的李玉萍,通過郵遞向江門市紅十字會遞交了遺體捐獻委托書,這位飽經病痛折磨的女性在經過與病魔的頑強搏斗后,決定把自己的遺體獻給醫學教學和科學實驗。 李玉萍去世后,她的遺體被送往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作醫學科研、研究和教學之用。而她的名字,則和廣東全省230人自愿捐獻者一起,被鐫刻于廣東省紅十字紀念園紀念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