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09日15:20 北京晚報
本報訊近日,第七屆亞洲移植免疫論壇在京召開,為接受器官移植者展示的“延續希望之光”是,努力找到科學方法,不過度并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延長移植器官的功用時間,提高移植者的生存質量。本次論壇由中國透析移植學會、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器官移植學組共同主辦,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承辦。 腎移植已被公認為是挽救瀕臨死亡的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最有效手段。至2003年底,全世界已有超過60萬余人次接受了腎移植。自2000年以來全國腎移植數量迅速增加,到2005年底,我國大陸統計已經累計超過6萬例次,腎移植年移植量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國家。 在本次大會上,衛生部副部長、我國器官移植領域著名專家黃潔夫就醫療體制改革下我國當前器官捐獻和移植發展做了專題報告。據介紹,在過去十年,中國的器官移植取得了矚目的進展。無論是腎移植、肝移植、心肺移植還是骨髓移植,無論是在數量上、技術上,都已接近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目前已累計開展器官移植超過10萬多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國。我國每年開展的器官移植手術已超過1萬例次。 我國外科著名先驅教授裘法祖教授曾說:“器官移植是21世紀的手術方向。”而使用免疫抑制劑降低移植后排斥反應是器官移植迅速發展的里程碑。 作為此次亞洲移植免疫論壇的國際講者,來自美國阿拉伯馬伯明翰大學器官移植中心的Professor John J.Curtis指出,現在器官移植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移植后科學合理地應用免疫抑制劑保障移植受者和移植器官的長期生存是當前器官移植工作者們關注的焦點。恰當地使用免疫抑制劑不僅是科學,而且更是藝術,在目前對免疫水平很難精準測評的世界難題面前,臨床使用的經驗十分重要,有經驗的醫生要注重權威的醫學證據,要常讀專業論文,結合個人風格,給出最佳治療方案。來自瑞典隆德大學醫學院的Henrik Ekberg教授曾在權威的《新英格雜志》和美國免疫反應雜志發表“興奮點研究”的前瞻性成果。他認為在這一研究中,上市逾10年、服務過150萬名患者包括兒童的免疫抑制劑驍悉,以穩定的藥代動力學,以無肝腎毒性的優點,保證了免疫抑制效果,得以改善肝腎功能,同時使移植器官排斥反應風險最小化,成為免疫抑制劑基礎藥,而且帶來伴隨藥物的減量。他說,雖然上述研究的千余名患者中沒有亞洲人,但對中國也有參考作用的是,在只用活體腎移植的土耳其,和只用尸體腎移植的西班牙,都證實了驍悉同樣的卓越的療效和安全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移植部主任張小東教授強調,腎是所有可移植器官中最易發生排斥的,因移植者要終生服用嚴格劑量的免疫抑制劑,劑量不足和過大都會導致嚴重后果,醫生嚴格隨訪非常重要。 專家們積極提倡人們支持器官移植事業,擁有“利他”精神。據悉,美國超過一半的腎移植是來自親屬的或他人的活體移植,活體移植供者的風險主要來自麻醉,供者遠期風險與其他常人無顯著差異。對于移植者專家們的期望是低鹽、戒煙,因為高鹽可以加重心血管病,而吸煙對于免疫力低下的移植者加大了發生腫瘤的危險。 又訊 南京軍區總醫院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我國現代腎臟病學的開拓者黎磊石院士牽頭發起,特邀內地、香港、臺灣三地共三十三位腎移植領域著名專家共同撰寫的《中國腎移植手冊》第二版面世。該書以適應專業知識的發展、配合相關法規制度的實施、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為要領,為移植醫生提供了結合中國實際的經驗和分析,將促進中國器官移植事業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貼士 ●中國器官移植開展最多的是腎移植,累計86800例。腎移植患者十年存活率已經超過60%,存活時間最長達32年。 ●我國肝移植總數將近16000例,存活時間最長達12年。據聯合器官分配網絡資料,在美國,肝移植一年生存率為82.2%,5年生存率為70至75%,最長生存時間達30年。 ●在2003至2007年間,我國心臟移植手術有717多例,存活時間最長的接近16年;肺移植有165例,存活最長時間達8年。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