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01日 09:19:16 來源: 新華日報
“他叫我‘媽媽’,卻不是我的孩子;他不是我的骨肉,身體里卻流淌著我的血液;他和我只見過4次,卻時常讓我牽掛……”采訪“南通媽媽”閭薊敏,從點擊她的博客開始,一位南通女教師捐髓救活安徽少年的故事感人至深。
時間回溯到2005年9月5日。南京,省人民醫院。南通二中31歲的女教師閭薊敏和安徽六安貧困山區11歲的小學生劉騰博,兩個相隔千里、素昧平生的人躺在了一起。從上午8點半到下午1點半,漫長而令人窒息的5個小時,閭老師體內的全部血液通過專用設備在體外循環了14周,分離并采集了110毫升造血干細胞。半小時后,一股生命復蘇之泉,緩緩輸入白血病患兒劉騰博的體內。
那一刻,筋疲力盡的閭薊敏淚如泉涌,然后,燦然而笑……
2003年4月,正在上五年級的劉騰博被查患上白血病,原本鮮活的生命面臨凋謝。父母、兄弟一次次造血干細胞配型失敗,這個貧困家庭除了以淚洗面,只能無奈地聽天由命。就在絕望之際,江蘇省骨髓庫傳來喜訊,在全省3萬多份資料中,只有閭薊敏的HLA(白細胞抗原)與孩子的完全相合,她成了救活孩子的唯一希望!
得知如此曲折的經過,閭老師淚流滿面,她花了10多天時間說服原本堅決不同意的父母,依然走進了省人民醫院。“我是一名教師,更是一個母親,挽救一個鮮花般的生命義不容辭!”
然而,真正走進造血干細胞采集病房,閭老師才知道捐髓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輕松。連續幾天的采前用藥使渾身肌肉酸脹疼痛,最后不得不服用藥物來緩解,而在最后采集時又因自己的血管細、血壓低而差點失敗。但她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與挽救一個生命相比,自己所受的痛苦微不足道。”
至此,這個捐髓救人的故事似乎有了一個令人欣慰的完美結局。但“南通媽媽”和“安徽兒子”接下來的愛心互動,卻使這個“完美結局”成為另一個感人故事的美麗開頭。
根據規定,骨髓捐獻人和受捐者不得見面。但自從自己的骨髓在千里之外的山里娃身上流淌后,閭薊敏的心就一直無法平靜。“那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牽掛。”而在小劉騰博的心里,“南通媽媽”也成了自己魂牽夢縈的名字。這種特殊的母子情緣,讓中華骨髓庫的領導備受感染,破例批準這對特殊母子在江蘇省紅十字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會上見面。
說起母子間的第一次見面,閭薊敏至今依然十分動情。“孩子奔跑過來,緊緊抱著我,滿面淚水,滿懷深情地叫著‘媽媽’。那一聲‘媽媽’,讓我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為我只是付出了一縷春風,卻收獲了整個春天。”
然而就在去年12月30日,小騰博意外遭遇車禍,腿腳被壓。接到電話后,閭薊敏緊張得心都快蹦出來,因為她知道,別說車禍了,即使一次小小的感冒都可能讓白血病患者失去生命。她火急火燎地趕到南京聯系醫院,找最好的醫生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只有14歲的孩子卻沒掉一滴淚,沒喊一聲疼,也沒敢抬眼看閭薊敏一眼。閭薊敏滿心疑慮地回到家,電話跟著就來了。孩子在電話那頭泣不成聲,“媽媽,您為我操了那么多心,我卻沒能照顧好自己,讓您擔心了……”沒等孩子說完,閭薊敏的心猛一陣顫抖,電話這頭也已是淚如泉涌,“孩子,什么都不要說了,你好好活著,好好學習,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報答。”
仿佛是冥冥中的一種巧合,4年前的9月9日,南通3000名師生隆重歡迎從南京成功捐髓歸來的閭薊敏;今年的9月9日,閭薊敏作為省十佳師德模范的代表,走上了省委、省政府在南京隆重召開的慶祝教師節大會發言臺。在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年輕的南通媽媽又收獲了安徽兒子發來的另一份欣喜:“教師節快樂,祝媽媽永遠年輕、美麗、健康、幸福!”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