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5 13:37 法律界網站
“暴走媽媽”為捐肝救子日行10公里,感天動地的舉動讓每一個人震撼。這位樸實的母親有如此堅韌的毅力讓人不得不承認母愛的偉大。漫長的7個月對于“暴走媽媽”來說,就是兒子“重生”的倒計時牌。當“暴走媽媽”和她的兒子從手術室被推出來的時候,每個人心中的石頭都落了地,“暴走媽媽”7個月的壯舉沒有白費。但是,在我們為他們母子慶賀手術成功的同時,又被另一個問題困擾著,如果器官捐贈庫里資源充足的話,“暴走媽媽”還會日行10公里消滅脂肪肝,歷經7個月才拯救兒子嗎?
在英國,1997年8月31日英國王妃戴安娜遭遇車禍,彌留時決定捐獻器官。經過迅速匹配,她的肺、肝、腎、胰、角膜和部分皮膚成功移植給法國、芬蘭、比利時等國的8名病人。
在美國,美國公民考駕照時要回答“是否愿意捐贈器官;捐部分還是全部”。回答印在駕照背面,并要求簽字同意。一旦發生車禍等意外,可及時提取器官。
在西班牙,西班牙的器官捐獻率全世界最高,每百萬去世人口中有34至36人捐獻器官。
然而,在我們國家,器官緊缺是不爭的事實。我國每年約100萬人需腎移植,約30萬人需肝移植,卻只有僅1%左右的人獲移植。不是我們的醫學技術不夠發達,也不全是守舊思想限制資源數量,原因在于器官捐贈的共享平臺不完善,志愿者捐獻無門,病人又無處尋找配型資源,這樣很容易造成捐獻器官的浪費,又可能使病人喪失重獲健康的機會。
關于盡快地解決器官資源共享的問題,專家學者和愛心人士都希望建立起一個專門的器官捐贈機構,將病人信息和器官信息進行整合,構成全國性的信息網,各地病人在需要配型器官時,可以迅速地在已有的資源中進行搜索,及時準確地為病人提供資源。
同時,我國器官的捐贈數量還是較少,這與宣傳力度、相關知識的普及都是有很大關系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志愿者數量會大幅度增加,專業機構的建立,會有更多的病人重獲新生!從我做起,懷有一顆奉獻的心,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