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藥養醫機制開始松動
2012年7月2日
7月1日零時,友誼醫院開始試點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收取醫事服務費,這是醫改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試點首日,本報記者隨機采訪了醫院患者,其中半數人認可新變化,期待此舉能改善醫療體驗。
早上6點30分,友誼醫院門診大廳的掛號處已經排起4列隊伍,工作人員在旁邊不斷告知患者:友誼醫院是全國首家試點取消“以藥養醫”制度的三級甲等公立醫院,今天起取消掛號費、診療費,取消15%的藥品加成,設置醫事服務費。普通號、副主任醫師號、主任醫師號、知名專家號分別收取醫事服務費每人次42元、60元、80元、100元,醫保均報銷每人次40元。目前其他省區市還不能報銷醫事服務費,外地患者在友誼醫院看病會受到一些影響。
“以藥養醫”這四個字上世紀50年代出現,最早是在下發給北京市一家醫院的文件里,是當時國家為彌補醫療衛生事業經費不足,批準公立醫院既看病又賣藥的舉措。幾十年后,這四個字和“亂開大處方”、“濫用抗生素”等問題綁在一起。人們認為,“以藥養醫”忽視了醫生的勞動價值,又難以保障患者的就醫安全和質量,醫院和醫生的利益與藥品銷售商利益捆綁造成藥價虛高。醫療改革取消“以藥養醫”,就是為了扭轉利益機制,讓醫院回歸公益。
今天零點起,友誼醫院的1500種中、西藥全部按進價銷售,逐條在門診大廳的電子屏幕上滾動著:每支規格為40mg的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鈉原價為138元,現價為120元,低了13%;每支規格為8mg的可塞風粉針原價為23元,進價為20.94元,低了近9%……
“以前藥品銷售價格加成分別在1%~15%不等,15%為最高比例,因此顯示在大屏幕上的價格差不都是15%。”友誼醫院院長劉建告訴記者,2010年和2011年,友誼醫院的藥品加成創收分別為1.1億元和1.26億元。取消藥品加成后的空缺,由醫事服務費、醫保和財政補貼等渠道填補。
人們如何看待這一變化?記者今天隨機采訪了41名患者:其中25人來就診之前,就知道這個變化,16人尚不太清楚。對于多出來的一筆醫事服務費,21人認為“可以接受,挺好”,8人認為“不好”,12人覺得“不好說”。對醫事服務費目前的這一標準,18人認為“能接受”、“不貴”、“挺便宜”,17人認為“貴”,6個人覺得不好說。
60多歲的劉玉華和老伴認可這個變化。以前她來醫院看病,醫生都會“開一大包藥”,但吃后發現許多藥沒有顯著作用,甚至有些吃不完,直接放過期了。她期盼著“以后過度用藥的事兒沒有了”。而對長期服用“胃復春”的患者任秀珠來說,今天的藥費66.03元,比上次的75.93元下降13%,“長期服藥,還是省些錢”。
醫生們則從醫事服務費里多少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尊嚴。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葵告訴記者,“以藥養醫”的制度逼著醫生開些“錦上添花”的藥物來“創收”,而現在他終于不需要為此糾結。
醫事服務費的價差分流了患者。風濕內科副主任醫師潘麗恩今天上午接診的患者明顯變少,許多患者選擇普通號,這樣她也有時間和每位患者多交流一會兒,“醫患之間的溝通越暢通,對立的情緒就越小”。
從上午開始,劉建就帶著各部門負責人在醫院里解答著種種疑問。他告訴本報記者:“這次改革是要帶來醫院運營模式和運營理念的大改變,大家可以期待,醫院的醫療服務會向好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