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基金能否跑贏CPI?
2012年7月12日
人民網北京7月12日電(記者楊文彥) 養老金被稱為老百姓的“養老錢”、“養命錢”,直接關系到公眾的養老問題。在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國內經濟發展增速下降的情況下,這筆養老錢運轉如何?是否像謠傳那樣將面臨巨大缺口?是否會貶值,越來越不值錢?如何讓養命錢保值增值,獲得好的收益?
一問:養老金是否有缺口?
總體收大于支
近日,有媒體報道,據專家推算并預測,我國養老金缺口到2013年將達到18.3萬億元。時間將近、數字之大,曾引起一度恐慌。
據6月份人社部最新發布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我國全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6895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全年基金總支出12765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272億元。到2011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1.94萬億元,而再往前的2010年底,結存為1.53萬億元。
人民日報報道同時指出,2012年、2013年不會出現猛然增加的退休人員,同時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還在繼續擴大,實在不太可能收支缺口忽然增至18.3萬億元之巨。主管部門也多次明確回應,養老金當期足額發放沒問題,已經退休的和即將退休的人員,不必對“能不能領到養老金”太過困擾。
養老金缺口18.3萬億元的疑云消散,但是,具有中國社會科學權威報告之稱的《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介紹,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和累計結余均快速增長,基金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當期結余和累計結余的增速有所放緩,各地當期結余和累計結余狀況差異很大,而且一些省份當期征繳收入少于當期支出的情況比較嚴重。也就是說,一些省份出現了入不抵支的現象。
例如,報告表明,如果只考慮征繳收入(不含財政補助等),2010年全國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只有657億元。17個省份收大于支,14個省份收不抵支,缺口共計67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0億元,其中,遼寧和黑龍江的缺口均超過100億元,天津和吉林的缺口均在50—100億元之間,重慶、湖北、上海、河南、湖南、陜西、江西、海南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缺口均在10—50億元之間。
報告顯示,從征繳收入增加額與基金支出增加額的對比看,2010年全國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征繳收入同比增加1471億元,但支出增加1523億元,增收小于增支52億元。這表明,如果只有征繳收入而無其他收入,部分省份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當期收支狀況將急劇惡化。在我國人口總體年齡結構還比較年輕,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也還是大約“三個人養一個人”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比較危險的征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張翼指出,不同研究中得到的養老金統計數據,計算的范圍不同。有的只計算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情況,機關事業單位、城鎮居民以及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等等尚未納入計算中。所以,缺口的問題不好說,各方說法不一,計算參數和計算方法不一樣,結論不同。另外,在世界發達國家,伴隨人口的老化,基本都會出現養老金缺口問題。
對于養老金是否存在缺口,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玉韶表示,如果從現在來看,養老金是有結余的,而且社保基金還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但從當前我國養老制度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未來確實可能會出現養老金的缺口問題。
二問:養老金是否貶值?
投資存在局限 收益率跑不贏CPI
每一個存錢、投資的人,最希望看到的是獲利,最不希望看到的是貶值、虧本。養老金的繳納也同樣如此。城鎮職工基本每個月都要拿出工資的8%作為養老金,積累幾十年,就是指望退休后用這筆養老金安度晚年。然而,在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國內經濟發展增速下降的情況下,養老金會不會隨著通貨膨脹等因素貶值,越來越成為公眾關心的問題之一。
據《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顯示,2010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征繳收入為11110億元,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82.79%;財政補助為1954億元,占14.56%;利息收入274億元,占2.04%,其他收入81億元,占0.60%。就此報告指出,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太低,意味著在養老基金保值增值方面存在問題。
原因在于,我國一直嚴格限制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投資僅限于銀行存款和國債。報告指出,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資金存入銀行只能保證其名義安全,而不能保證其實際安全。隨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積累的高速增長,基金保值增值形勢越來越嚴峻。如果仍然按照既有的投資政策,基金會面臨不斷貶值的風險。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說,存銀行、買國債的投資模式收益率極低,每年還不足2%,不保值、跑不贏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顯然的,數據顯示,2010年消費者物價指數3.3%,201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5.6%。
三問:養老金如何保值增值?
拓寬投資渠道 需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在養老金收益率低,又面臨通脹風險,甚至可能出現貶值的情況下,如何保值增值成為異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看到,2000年8月1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設立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成立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該基金的投資運營。據鄭秉文介紹,經過10年的努力,到2010年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管理的基金總規模已達8568億元,其中,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為7810億元。平均投資收益率9.17%,超過同期通貨膨脹率(2.14%)7.03個百分點,較好的完成了基金保值增值的任務。
但也有專家表示擔憂,納入全國社保基金的數額只是社保金中很小的一部分。另外,9.17%是平均投資收益率,這是經歷過股市大牛市之后的回報率。 此外,針對近期公眾高度關注的延遲退休年齡,增加養老金收入的議題,張翼指出,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法并不可取。應該讓下崗職工盡早進入到社會保障中去,以減輕其生活負擔。應該讓農民工等體力勞動者、警察等特殊職業者按時退休,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素質下降,高強度的工作將對他們造成傷害,導致患病率上升。延遲退休年齡,在本質上對這些人是沒有益處的。同時也應該讓機關事業單位等一些腦力勞動者,按時退休,因為推遲退休年齡,會讓他們占用更多資源,不僅是工作機會,還有醫療、車輛等公共資源。
養老金如何保值增值?鄭秉文指出,當前不少國家都面臨老齡化加劇現實,養老基金保值增值壓力驟增,養老基金逐漸走進資本市場成為大勢所趨。國內養老基金貶值風險之嚴峻,投資壓力之巨大,僅次于外匯儲備。減少社保基金福利損失和貶值風險的唯一出路只能依靠改革社保基金投資體制,加強國內社保基金投資多元化和市場化。
張翼說,由于計劃生育政策,2003年后,我國勞動力增速放緩,養老金繳費人口減少,導致養老金的增速放緩,。而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快,養老金支出在上升。與此同時,我國的全民保障政策推行,也需要大量養老金來支持。這些都給財政帶來了壓力。養老金或成為影響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走勢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全社會予以重視。
“養老金的保值增值,需要向更廣的范圍拓展,需要更多的力量參與。” 張翼表示,例如,投資實業,將養老金投入到壟斷企業中,比如中國移動、中石化、銀行業等等,每年收益不僅穩定而且豐厚。其次,增加國企的稅收以補充養老金的支撐,與國企的盈利相比,其向國家納的稅太低。另外,還可以從國家的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錢,放到養老金賬戶上來。
2011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1.84億;到2050年前后,將達到4.8億左右,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屆時世界老齡人口的四分之一。養老金改革,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