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公立醫院改革要分權
2012年11月5日 來源:南方日報
上周,東莞相繼出臺《東莞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施意見》和《東莞市市屬公立醫院管理中心組建方案》兩個指導性文件,延續3年的“醫改”向深水區邁出實質性步伐。這其中,關于建立公立醫院管理中心、推行三個層次公立醫院格局、成立藥品采供監督委員會等,都是在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等“分權”嘗試下,努力回歸“公益性”的制度創新。改革“攻堅戰”自此拉開帷幕。
按照文件,東莞將組建公立醫院管理中心作為政府辦醫機構,實行集團式管理、規模化運作的改革路徑。而最新的解讀是,該醫管中心將暫時委托市衛生局管理,并在試點階段由市衛生局局長兼任主任。
這一做法從現實層面看,似乎依然不能從先天的體制設置上,完全擺脫行政部門的管理。按照如此操作,醫管中心將成為衛生局下的二級單位,其發言權、決策權相對有限,能否保持相對獨立性令人生疑。當然,東莞的目的是想采用中性的做法,更加穩妥地推進改革。而回首過往歷史,改革的重點即在于理順管理體制,如今的制度安排意味著未來改革的空間仍然很大。
事實上,東莞公立醫院改革方案醞釀已久。早在去年3月,東莞市政府就曾宣稱,要在去年6月前出臺公立醫院改革方案。此后這一說法又變更為“最快于去年年底出臺”。直到如今浮現“廬山真面目”,改革方案的“難產”已是不爭事實。對此,東莞市副市長吳道聞曾解釋,公立醫院改革推遲主要與“簡鎮強政”政策有關。
吳道聞說,目前部分鎮街醫院的人、財、物管理已經從市衛生局下放到部分中心鎮。在新行政框架下,如何統籌市級醫院和鎮街醫院的發展,是個新課題。其言下之意,市級統籌與基層醫改,已經成了東莞公立醫院改革亟須“分類對待”的管理命題。
而從此次文件公布的名單來看,選取的莞城、石碣、道滘等3個鎮街公立醫院,就將結合“簡政強鎮”進行基層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而此前“醫改方案”提到過的市新涌醫院、石龍人民醫院等,則將作為市級醫院納入到市屬公立醫院管理中心進行管理。各自身份的不同歸屬,透射著改革背后復雜的管理關系。
這從財政投入上也能“管中窺豹”。目前規定,市級財政負責舉辦市屬公立醫院,市鎮兩級財政按比例共同舉辦區域中心公立醫院,鎮街財政負責舉辦鎮街公立醫院。市及區域中心公立醫院實行市屬集約化管理,鎮街公立醫院實行屬地化管理。財政補貼的投入多少,將決定著公立醫院在實行“醫藥分開”、破解“以藥補醫”的這條道路上能夠走多遠。因此不同的管理方,顯然在改革的程度和力度上也會有所區別。
早前就有人提出,東莞公立醫院管理的“婆家”太多,比如人事任命、經費來源、醫療保險、藥品質量與價格等方面,都出現了“多頭管理”的復雜局面,甚至工商、公安等部門也有相應的管轄權。在公立醫院“去行政化”的過程中,如何徹底向市場主體進行轉變,亟須政府部門轉變職能,在明確管理主體的前提下,整合現有的管理資源,這樣才能達到“管辦分離”的真實目的。
當然,“醫改”之路任重而道遠。正是要在不斷的改革探索中,形成主體明確、路徑一致的管理局面,公立醫院改革才能成為“社會、醫生和政府都滿意的醫院”。必須牢記的是,改革不是管理方“從左手到右手”的簡單轉換,而是要在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和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實現多層協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