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麻風第一村”醫療團隊:選擇堅守 愧對家人
來源:中國青年網 發布時間:2013-12-20
“外面的人怕我們,這里的12位醫務工作者對我們像親人。”66歲的朱定耀和另外83位麻風病患者生活在“中國麻風第一村”里,雖然來這兒還不到兩年,但他決定在此走完剩下的人生。
只記住12個人的名字
小湫湫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金車山下“中國麻風第一村”。她的母親曹素鳳是一位重度麻風病患者,雙目失明,手足殘疾。
麻風病是什么,8歲的小湫湫或許不知道。
她只知道,每天早上,潘美兒護士長會帶著幾位護士去各個病房,把病人腳上的膿水擠掉,換上干凈的藥布。每天下午,端來熱水給他們泡手、泡腳、除繭。
潘護士長告訴她,得了這個病,皮膚不會出汗。特別干,就要拿溫水泡著,再擦藥膏保濕。
小湫湫瞪著好奇的眼睛,邊看邊學。她說,長大了也要照顧需要照顧的人。
而讓她覺得奇怪的是,麻風村穿白大褂的人中常常出現她叫不出名字的新面孔。而等她剛剛記住,就再也見不著他們了。
潘護士長說,可能因為山里太寂寞了。
大學生分到這里,幾年后全部離開。中專生奉調而來也走得一個不剩。小湫湫能固定叫出名字的就12人。這12人擁有一個響亮的名稱:全國青年文明號。
“是前輩們的表率,讓我選擇了堅守”
86歲的陳德友治了一輩子“麻”。他回憶,當年下鄉排查麻風病,除了袋里塞著粽子、饅頭,還得扛一床被子。晚上沒地方睡,就在破廟里和同事擠一床被子。
“60后”醫師王景權也回憶,當年騎一兩百公里路下鄉送藥,騎得屁股破了皮也不知道。晚上睡覺一看,皮肉都粘在褲子上。
他說,剛結婚沒幾天,和往常一樣騎車去送藥,結果被汽車撞了。頭上縫了11針,妻子在旁一直哭。他說,哭什么,這不好好的嘛。
當年20歲的潘美兒剛從衛校畢業,來到麻風村就嚇得要走。
“是前輩們的表率,讓我選擇了堅守。”潘美兒說,和他們相比,我們已經非常幸運。
2009年,潘美兒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南丁格爾獎那晚,所有病人都擠在電視機前等待。
看到阿美領獎那一刻,大家歡呼起來。有手的鼓掌,沒手的,用胳膊擊打,用腳跺地。有些坐在輪椅上、躺在床上的,興奮地歡叫。
上班第一天,“80后”歸嬋娟用手套、口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給病人輸液的時候還是被病人腿上一股撲鼻的腐臭熏得差一點嘔吐。
“剛開始難受,后來就習慣了。”歸嬋娟說。
有一次,患者端著熱騰騰的餃子給歸嬋娟吃。她不忍拒絕,閉上眼睛,夾起一個塞到嘴里。這是她第一次吃患者送的食物。
“謝謝你肯吃我的東西,我太高興了!”患者的反應讓歸嬋娟有些羞愧。
這些飽受歧視的患者,渴望從給予和接受中獲得平等。
“我不愧對病人,但我愧對家人”
對醫生來說,最幸福的莫過于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王景權說,2011年春節,大雪封山,麻風村停電,喝不上水,吃不上飯,患者杜丙生給他送來熱騰騰的面條。他感嘆,這是他平生吃過的最好吃的面條。
住院部主任喻永祥每年除夕夜值班都會為和哪個患者一起吃年夜飯而“煩惱”。患者們幸福的“爭奪戰”最后以“大年夜在你家吃,年初一在他家吃”而告終。
前些年,得知喻永祥父親癌癥住院,“村”里三位老人竟背著他悄悄買了甲魚、保健品,跑到醫院去探望。喻永祥知道后,感動得泣不成聲。
在大家印象里,硬漢“村長”喻永祥就流過兩次淚。還有一次是父親去世的時候。
“我不愧對病人,但我愧對家人。”父親操勞一世,臨終前,喻永祥也沒能多陪一會。
陳德友在麻風村做所長那一年,母親在老家去世。母親身前、身后事都是陳德友侄子一手操辦。
每年他都會去老母親墳前看一看。只有這么做,對家人的愧疚感會減輕一些。
湖南籍醫師譚又吉說,老所長的故事一直激勵著我們。
“一年見不到幾次父母,我們就把這里的老人當作父母。”護士汪萌萌說。
12月初降大雪,雪未化盡,山上一片潔白。有句話說,世上美麗的花朵,開在無人注目的角落。
12人中最年輕的王超霞說,我們沒覺得自己有多特別。我們只是做了醫務工作者分內的事。硬要說特別之處,也許是我們照顧的人群比較特殊吧。 (魏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