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們”如何健康生活
2014-11-11來源:健康報
編者按:
11月11日因4個“1”連在一起與棍棒相似,于是被人們冠以“光棍節”的稱號。曾幾何時,歡呼或無奈加入這個節日的人越來越多。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性別比則高達206:100,全國處于適婚年齡段的70、80后人口中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問題,且年齡越大失衡越嚴重。
對此,有醫學專家指出,因為已婚者有互相照顧的責任和對象,有較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規律的生活,有親密愛人的關懷和主流的社交圈子,還有似乎比單身人士更多的解決壓力和焦慮的渠道,所以已婚者比單身人士長壽。但光棍們不要泄氣,學會生存的智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無論已婚未婚,都能健康愉快地生活。
單身男女:健康問題多多
英國科學家研究顯示,單身女士患有癌癥的幾率要比其他已婚婦女更高,30出頭的女性患有乳腺癌、卵巢癌、宮頸癌的比例要遠遠超出同齡已婚女性。在臨床上,已經有大量的數據顯示婚姻與女性癌癥的關系,比如最高發病率的乳腺癌,哺乳可以顯著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而從未生育過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要高于生育過的女性,尤其35歲以后生孩子的婦女患卵巢癌的幾率要比未生育過的同齡婦女低58%。
而單身男性的健康問題也不可小覷。單身男士比已婚男人更容易有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心理依靠而缺乏安全感,同時男人的天性也決定了他們不愛向朋友傾訴的特點,所以當有了煩惱之后,男人大多是自我承受。對于已婚男人來講,大多數時候,伴侶都是他們唯一的傾訴對象,而光棍男人則恰好沒有這個處理情感垃圾的出口,所以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更無處可訴。這種精神、情感上的垃圾如果在心里堆積過多,生理上的第一反應就是失眠、多夢、淺睡眠,而失眠對心臟的傷害是最大的,這就使英國科學家們在研究之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光棍男人因心臟血管疾病去世的人數為最高。
“小光棍”:珍惜青春好時光
光棍節里,小光棍們唱著單身情歌,有無奈,也有灑脫,而這個節日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歡聚與自嘲。“光棍節快樂”是大學校園里這一天最流行的問候,電臺、網絡聊天主題也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天馬行空,餐廳里到處是成群結隊的年輕人一起團聚慶祝。
去年的光棍節,我便和幾個大學同學相約著一起聚會。我們已經畢業8年了,經過社會的磨礪與洗禮,早已經沒有了校園里的青澀。大家談論的話題從以前的通宵玩游戲,變成工作、生活的點滴瑣碎: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盤算著給老婆孩子換個大點的房子,對面的同學則訴說著工作的不順,我們討論著最近股市的變動……隔壁那桌,則是一群20出頭的小青年,歡笑著、打鬧著。男孩子自嘲光棍,女光棍們沒有一點兒自卑,她們對自己和未來都充滿自信,不靠任何人,自己打拼出想要的生活。讓人無比懷念校園的美好。
小光棍們,你們還有無限的可能,珍惜現在這段單身的時光,充實自己,保持愉悅,11月的寒冷時光也會充滿暖陽。
湖北省 劉星濤
大齡青年:沒有完美的另一半
身邊的女友,家里小康,大學畢業,工作和自身條件好,一直想尋覓完美的另一半,時間一直蹉跎,待嫁閨中成為“剩女”一族。作為辦公室里的老大姐,我就勸她,生活里酸甜苦辣什么都有,你姐夫也問題多多,但是過日子有個伴總是能互相幫襯的。
女友不以為然,在她心目中,一直有位白馬王子在冥冥之中等著她,有幾次相親,對方條件相當的,她也心動,但回來就和我嘀咕:“他這樣大年齡一直沒有結婚,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啊?”隔一段時間,又和我埋怨:“對方怎么沒有和我聯系?”我就勸她,有感覺就主動,打個電話、發個短信什么的。
女友沒積極響應,每天按時下班,回家陪父母吃飯、散步,屬于很宅很宅的“剩女”。偶然在微信圈里曬出的,也只有她靚麗自拍,要不就會親戚朋友家小孩很萌的照片,她也有“恨嫁”的心,可惜找不到完美的另一半,也不愿降低條件委屈自己。
生活中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的,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主動去創造機會,去爭取機遇,使對方為了你,想變得更好,變得更美,偶爾降低標準,也是實現完美的機會之一。
四川省 張 云
獨居老人:別忘給他們一些溫暖
光棍節,更多的是年輕人的一場“狂歡”,但是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因離異或喪偶,到了老年孩子不在身邊,更是寂寞。“光棍節”對他們來說,成為了煎熬。
家庭的缺失會讓人心理發展不平衡,因而導致安全感缺失。家庭帶給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單親家庭的人或遭受家庭不幸的人,內心會遭受極大的傷害,甚至會導致心理成長不健全。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同樣表現在單身人士身上,家庭是帶給人們安全感的一個港灣,對于獨立能力相對較低的單身人士來說,會因為缺乏心理或者生活上的依靠而覺得缺乏歸宿感與安全感。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感僅次于食物、空氣、水等維持生命的需要。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無本之木,難以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也很難用心生活。因此,既然安全感丟失了,就要努力把它找回來。
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得必須要做點什么或必須要處在一種焦慮狀態中,才能應對未知的變化。所以首先要學會承認一個事實:人生本來就不安全,不因為你多一分擔心就會少一些變數。你沒有那么大的責任和能耐去改變世界的運行規律。不要神話你的“主觀能動性”,你的焦慮應急狀態不會因它而改變。
要記得多交朋友,提高社交能力。最好的保險不是存款,而是有幾個真心實意的好朋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與滿足,還能在困難時幫到自己。同時,助人行為可以改善焦慮情緒。安全感別人給不了,必須依靠自已。“不在乎有的,不惦記沒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強扭的。對得到適可而止,對失去心無畏懼。”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