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節后很多空巢老人會患上先焦慮、后抑郁的“分離綜合征”。相比年輕人的“節后綜合征”,這個時候,中國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的“分離綜合征”更需引起重視。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因春節后兒女們各奔東西,南京兩個空巢老人抑郁自殺,這雖然是極端案例,但其折射的空巢老人養老和心理撫慰問題卻不容忽視。
記者見到1931年出生的史國法時,他看起來精神抖擻。“我現在能吃能喝能干活,就不給孩子找麻煩。他們工作好了,家庭好了,我們老倆口心里比啥都強。”
史國法住在鄭州市農科院社區,有4個孩子,三女一男,都在鄭州。有當公務員的,有當醫生的,還有人民教師。從1961年開始,史國法和老伴已經做了54年的父母。如今,全家團聚的日子越來越少。
史國法嘴上說不想孩子們,但78歲的老伴申淑香很快揭穿了他。“臘月二十三,我還在家里準備著饅頭和炸品,他就揣著存錢本出去了,去銀行給孫子取壓歲錢。只有春節才能全家團聚,他得好好準備。”
“感情和實際是兩回事,需要與可能也是兩回事。誰不希望跟孩子在一起,但實際情況不可能。”史國法說。
現在孩子們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但老兩口還是提前5天就包好了元宵餃子,整整200個。一旁來湊熱鬧的王奶奶問:“就你們倆,包這么多干嘛?”“萬一孩子回來了呢?”史國法反駁道。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目前中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單身。預計到2015年年底,全國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
86歲的劉淑梅有7個孩子,老伴早早地就去世了,劉淑梅一個人住了很長時間,是一次心臟手術讓她回到了子女身邊。手術之后,她在7個孩子家輪流住。“有孩子的地方才叫家,沒孩子只能是房子。”她說。
過去,中國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為“老有所養”提供了家庭保障,而隨著人口流動加快、住房條件改善、家庭觀念轉變等,兒女滿堂、子孫繞膝的傳統生活習俗在中國越來越淡化,家庭養老的功能也愈發有限。
李天潤今年82歲,跟老伴在鄭州生活。膝下有8個孩子,3男5女,各自生活在天南海北。今年大年三十,他的8個孩子聚齊了。“過年都來了,來了看看就走了,來的時候熱熱鬧鬧,走了冷冷清清。”
“每一天都一個樣,只有那天不一樣。”李天潤說,雖然心里的不舍,但孩子們都有各自的生活,熬過頭兩天就都過去了,有老伴陪著,老兩口自個生活都習慣了。
為應對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中國許多地方開始大力推行社區養老等方式。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300萬人的河南省就在社區養老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
據河南省老齡委統計,截至2014年6月底,河南省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4003個,城市日間照料中心(托老站)1106個,覆蓋率26%;農村幸福院(互助家園)4597個,覆蓋率9.8%。
不過,這些養老機構很難完全代替子女們的精神慰藉,正是這種精神慰藉的缺失,導致越來越多的老人患上“分離綜合征”。“子女過完節離家后,應該多給老人打電話,隨時關注老人的情緒變化,通過交流來緩解‘分離綜合征’。”河南省銀齡之家社工王麗霞說。
正在北京進行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也關注到日益嚴重的“空巢老人”危機,并提出了一些對策,比如建議設立“養老彩票”、把重陽節設為法定節日等,以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關愛。
“應對分離綜合征,最根本的解藥還在子女。”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長趙悅玲說:“作為生理功能日漸老化、心理狀態多遭跌落、社會參與多遇障礙的群體,他們更多的是需要家人的陪伴。時間沒有那么緊,擠一擠總會有的,別讓老人在家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