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健康就健身,健康是1,錢財、資產、地位……是0,一個人一生能獲得多少個0,取決于1的質量。”這一理念現在已經得到了大眾的普遍認可,大家都應積極參與到各種健身活動中。
一直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關心全民健身工作,自1995年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此后又有一系列體育法規和規章相繼出臺。我省的政府、相關部門和民間組織都積極開展各項工作,通過添置設備、興建場所、舉辦活動等方式,為大家創造良好的健身條件,鼓勵和引導更多人加入健身的行列。現如今不論是在政府還是民間,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已形成,新年環城賽等多年開展的群眾性體育賽事,都成為了青海人生活的一部分。
“生命在于運動”,地處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青海人對于健身重要性體會尤其深刻。不論在清晨還是黃昏,也不論盛夏還是寒冬,廣場上、公園里總能見到健身者的身影,小到孩提的兒童,大到耄耋的老人,都精神抖擻地鍛煉著。除了常見的體育項目,青海眾多的少數民族,擁有歷史悠久的獨特健身項目傳承至今,鍋莊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項,循著悠揚的藏族歌曲,若有一群人圍成圓圈起舞,那必定是在跳鍋莊,這獨特的健身方式深受本地人喜愛,也吸引著不少外地人參與,不僅為促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成為了青海獨特的人文名片。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更高了。健身的方式越來越豐富,場地越來越完善,設施越來越健全,理念越來越科學。青海雖是偏遠地區,但對健康的認識從來都不落后,時下熱門的徒步、騎行、攀巖、輪滑……在青海遍地開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一批在全國甚至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優秀的個人和團體。在他們的助力下,更多的青海人走了出去,在國內、國際的賽事上展示青海健身的實力。在這種頻繁互通的交流下,也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健身愛好者來到青海,體驗高原體育運動的魅力。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運動健身必須在科學合理地原則下進行。除了聽取他人的建議,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下,借助科技手段不僅可以有助于督促自己鍛煉,還能知道我們科學地安排運動量,比如佩戴運動手環,通過相對的軟件制訂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進行高效運動。
健康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運動健身應該久久為功。不論是自娛自樂,還是加入到團隊中,只要能長期堅持下去,對身體健康都是有好處的。健身不僅是為了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更是增強全體國民體制的千秋大計。每個人都自己動起來,才能稱之為全民健身,而每個人都健身才能全民健康。
愛運動的人生很精彩
我是一名60后,由于是早產兒,小時候身體很虛弱,奶奶常常叫我“黃敗瓜”,這在她們老家專門用來形容面黃肌瘦的病秧子。我雖然并不經常生病,但是看上去總不像個健康的孩子。大概在我4、5歲的時候,父親開始帶我鍛煉身體,每天早晨六點鐘我倆就起床進行一小時的鍛煉,自己喊著節奏做廣播操,接著跑步、跳繩,風雨不改。就這樣一直到我上小學,我長得又高又壯,院子里比我大3、4歲的孩子都推不動我,奶奶再也沒有叫過我“黃敗瓜”。
后來我上學了,老師知道我一直堅持鍛煉,有意在體育方面培養我,我也不負眾望,一直是學校里的體育尖子生,甚至在市運會、省運會上,我都總是能拔得頭籌。那時候每次只要我一上賽場,全校的師生都給我加油助威,心里別提多自豪了。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西寧有了元旦環城賽,那時候父親覺得我年紀還小,不讓我參加,我心里雖然不服氣,但還是遵照他的命令沒有參賽,父親為了安慰我就帶我去觀賽。那個年代沒有如今這種輕薄的保暖服裝,冬天的清晨去看賽我冷得直發抖,可內心還是很火熱,每當大隊伍經過我還是跟過去跑一段,暗暗下決心等父親同意了一定要去參賽。高二那年我第一參加了環城賽,當時跑完全程覺得整個人都綻放了,從那以后一直到現在,每年我都沒缺席過。
如今我已年近60,但運動健身的熱情從未消退。7年前我開始跟朋友們在周末爬山,從南山公園、西山浦寧明珠到后來的文峰碑、七棵樹,我們的路程越走越長,到現在我敢說西寧市內的山上都留下過我們的足跡。我們的隊伍也從起初的8、9好友,發展成了擁有150多名常駐隊員的“周周登山隊”,加入到全民健身的大軍中。這幾年我們這些“元老”歲數漸漸大了,逐漸退出了高強度活動,形成了一個單次活動量較小的“騎行隊”,環鳥島、環青海湖、環海南島的活動我們都圓滿完成了,那時我們這些“老家伙”就想有生之年來一次環臺灣島的活動,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
愛運動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也以行動踐行至今,現在回想起來,運動帶給我的并不只有健康的身體,還有很多朋友、驚喜、樂趣,尤其在我退休之后的這些年,讓我失落的心找到了寄托。現在我跟隊里的朋友親如手足,幾天不見就非常想念,我們中的很多人也都退休了,大家基本天天都聚一聚,唱歌、跳舞、吃吃喝喝,再籌劃些活動,生活很是充實。當然,我們絕不是不務正業,省內各項體育賽事我們無一錯過,省外的徒步比賽也留下過我們輝煌的印記。
我們熱心參與各項全民健身活動,雖然并不專心為名次,但任何比賽我們都認真對待奮勇爭先。而今我們的年紀越來越大,對運動的熱愛卻初心不改,感謝我對運動的熱愛,感謝我不懈的堅持,因為這些我和同道者都感到人生無限精彩!
功夫更應在平時
新年的第一天,西寧元旦環城賽如期舉行,八千余人參加了這次活動,我也有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整個路段跑下來雖然很累,但是很充實,尤其是為這種特殊的迎新方式和健身形式叫好。
其實,不只是筆者所在的城市,在報紙上都可以看到,許多的城市都推出了這樣的健身跑活動。在展示各地迎新方式日趨健康文明的同時,也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熱潮。活動的感召,又一次凝聚了群眾對全民健身的關注,全民運動的熱情也再一次被激發,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相關調查顯示,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學生耐力、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也在持續下降。基于此,相關部門既要大力完善體育健身設施和場所,又要促成體育場地和設施的平民化和開放化,避免因場館收費太高或門檻過高讓市民望塵莫及、為便于管理而盡量減少開放頻率或只是局部開放、一到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便“關門大吉”等現象的存在,同時還要做好宣傳和發動,提高全民參與運動健身的意識,培養全民健身的習慣。
全民健身不是只靠一場集體性的活動就能達到的,功夫更應在平時。如果我們只盯著活動這幾天,卻在活動之外的日子里無動于衷,不管不問,那么全民健身就難以達到真正的預期效果。全民健身不是靠喊幾句口號就能達到的,也不是靠舉辦幾場活動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實實在在的工作和努力,需要基層單位真正落地政策和切實行動,需要群眾充分認識運動健身的重要性并參與其中,惟其如此,讓全民“動”起來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中心廣場的晨練
城市在黎明的晨曦中漸漸蘇醒過來,露出她巍然動人的瑰麗燦爛。此時,在西寧中心廣場,晨練的帷幕拉開了。
沖破黎明前黑暗的是那些長跑愛好者和暴走族,他們沿著廣場西邊南川河道行進,發出咚咚的踏地聲,像催促城市蘇醒的鼓點,啟動新一天的活力。河邊,有老者面西而立、放眼寬闊河道、運丹田之力、驟然發出雄獅般一陣陣呼天裂地的吼聲,讓人神清氣爽。
不知不覺間天就亮了,廣場上人越來越多。太極、打陀螺、廣場舞、鍋莊舞的人們都紛紛出動了。打太極的有板有眼,一招一式俱現中華武術的“精氣神”;鐵鞭子啪啪地響,打得鐵陀螺在磚地上滴溜溜地轉;歡快的廣場舞,瀟灑的鍋莊跳起來了,踏著鼓點把生活踩踏成一條河、一首詩。
生命在于運動,生命之美出自運動。健身不僅是為了強健體魄,也是升華意志、塑造靈魂的過程。愛運動的人與懶得動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參與其中的人與置身世外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態度;持之以恒的人與半途而廢的人,有著不同的健康狀態。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活的健康、充實、豐富,而全民健身正是實現這一希望的平臺,我們要借助它把觀念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因為你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心靈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請到西寧中心廣場看看的晨練的場面吧,最好能成為廣場的一分子,每天早起一會兒,抽點時間來這里揮灑汗水,收獲健康和歡歌笑語中的美妙人生。
我鐘愛打乒乓球
動則生,靜則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每天鍛煉1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確實有道理。現在很多人提到健身總會想到去健身館,而他們之中的很多人辦了健身卡也基本不會去。在日常生活中結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找到適合自己的健身方式,亦能達到鍛煉的目的。
幾年來,我每天晚飯或下班后堅持打1小時左右的乒乓球,出一身汗,然后回家洗個澡。工作一天的勞累感自然消失,煩惱也煙消云散。乒乓健身運動給了我健康的體魄,增強了身體的免疫能力,我現在血壓、血糖、血脂都很正常,感覺整天都充滿活力,出門都很少坐纜車、電瓶車,連出去旅游爬山都覺得很輕松。
如今我結識了不少球友,大家都積極響應全民健身的號召,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我們的生活更充實,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了。現在我經常鼓勵身邊的親朋好友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希望這和諧健康的活動你在場我在場大家都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