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新疆軍區某部訓練場,風和日麗,訓練按計劃科學實施。上尉軍官張朝陽在完成最后一個動作時意外發生了,頭部觸地。帶隊領導毫不遲疑,火速送張朝陽到醫院檢查,經查頸椎嚴重骨折,可能導致高位截癱,事實真的發生了。三千多個日夜,張朝陽在親人、戰友、部隊領導的關懷和呵護中與病魔抗爭。2016年仲夏,在萬家歡度端午佳節期間,張朝陽在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上海援疆專家長達6個多小時的手術后,迎來了渴望太久的驚喜。
一次訓練意外,導致高位截癱,與病魔頑強抗爭,四處尋醫無果。
讓時間再次回放11年前新疆某部訓練基地的場景,風輕云淡,陽光和煦,大漠戈壁經過甘霖的滋潤,紅柳舒展著枝條,芨芨草競相生長,處處一片生機。新疆軍區某部的野外集訓按設定預案有條不紊地推進,練就過硬本領,隨時聽從祖國召喚。
落日的余暉為大漠戈壁鋪上了一層金黃,子弟兵一日的集訓接近了尾聲。當張朝陽帶領戰友完成最后一個訓練動作時,意外發生了。他在落地的瞬間身體失去了平衡,一頭栽倒在地,接著他本能地就地一個翻滾,此時他的意識開始出現模糊。帶隊的領導和戰友們見狀后頓感情況不妙,遂護送張朝陽火速趕往醫院。經全面檢查,令戰友和親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發生了:頸椎嚴重骨折,可能導致高位截癱,厄運就這樣降臨到血氣方剛的張朝陽身上。
從此,張朝陽的親人開始了漫長的求醫路,部隊三甲醫院、疆內知名醫院,張朝陽在親人的帶領下無數次往返。不管哪家醫院,給張朝陽的答復都是,病情不容樂觀,治愈的概率幾乎為零,只能保守療養,不宜手術。事故造成張朝陽高位癱瘓,只能以機械通氣維持呼吸,但他的神智清楚。張朝陽明白,他從此再無緣流過無數汗水的訓練場了,無緣和親密的戰友并肩戰斗了,家里的一切重擔落在了妻子的肩上。無數個不眠之夜,他詛咒命運的不濟,他的情緒幾乎降到了冰點。
面對多舛的命運,他憑借軍人頑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意志樹起了與病魔抗爭的信心,這一馬拉松式的抗爭一晃就是11年。
三千多個日夜,生命在一批又一批戰友和親人的接力守候中延續。
對于一個久病在床的患者來說,時間在他的心中似乎過得很漫長。而對張朝陽來講,他與病魔的抗爭儼然成了一場接力賽跑。他無法自主呼吸,在醫生的指導下,他每日的呼吸借助人工機械通氣,簡而言之,這種維持呼吸的方法就是一個橡膠球體狀物體連接一根軟管直通心臟,用人工手壓的方法為患者提供呼吸。
孰知,這一方法看似簡單,卻是一個極其考驗耐心的工作流程,按壓時要隨著心臟跳動的頻率,而且24小時不間斷按壓,春夏秋冬一刻不能停止。為此,部隊領導考慮到張朝陽家庭的實際情況,特意批準部隊成立了一個四人一組的保健小組,為張朝陽24小時提供服務,這一機械連續重復的動作有時候一做就是四五個小時,其勞累程度可想而知。有些為其服務的戰友甚至產生了條件反射,輪班結束臥床休息時兩只手還在夢中不停地重復按壓的動作。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戰友走了一茬又一茬,可凝聚戰友情的接力沒有停止,老兵離開了軍營,新兵走進了部隊,老兵教會新戰友按壓的方法和技巧,愛心接力就這樣堅持了11年。曾為張朝陽連續服務六年的軍官張帥說:“張股長(事發時的職務)發生意外時,我是一名新兵,我目睹了股長多年來和病魔抗爭的毅力,見證了嫂子操持家庭的心酸,記錄了股長家庭的歲月變遷。轉眼,我從一名新兵成長為隨時能戰的軍官。11年間,張股長家庭經歷的點點滴滴時時感動著我,春秋更替的守候凝聚了戰友情,股長是我心中堅強的大哥。”
歲月荏苒,張朝陽在戰友年復一年的守候中延續著生命。就在近年,他的病情多次出現了惡化跡象,部隊領導擔心了,戰友心急了,家人著急了,他們開始再次奔走于各大醫院之間,可得到的答復依然讓他們心灰意冷。就在希望又一次泯滅的那一刻,上蒼為張朝陽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的領導和上海援疆專家聞聽消息后,當即表示愿為張朝陽的病情做一次風險嘗試。
無數次縝密考慮,數次專家會診,上海技術再造醫學傳奇。
曾有好心人勸張朝陽的妻子,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有上海的專家,他們的技術好,可以去咨詢咨詢,或許能贏得一線希望。這一提醒,使這位飽受煎熬的軍嫂茅塞頓開,這一提醒,真的使張朝陽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
機遇不能失之交臂,張朝陽的妻子滿懷信心走進了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或許是機緣巧合,就在當天,在ICU值班的上海資深專家張翔宇接待了她。了解完張軍官的病情后,張翔宇顧不上休息,迅速將情況反映給上海醫療援疆總領隊、地區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吳韜。正在午休的吳韜院長沒有了睡意,他被張朝陽與病魔抗爭11年的經歷打動了。再不能讓最可愛的人經受折磨了,哪怕有一線希望,也要對其進行救治。聽說張朝陽病情的那個下午,吳韜院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翌日,吳韜院長放下手中繁雜的事務,帶領張翔宇博士等ICU部分醫療骨干奔赴張朝陽的家中看望這位曾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的鐵血軍人。吳韜院長和張翔宇博士對張朝陽的病情進行初步評估后認為,其具備手術條件,可以大膽嘗試。孰知,嘗試是面臨巨大風險的,如果失敗,后果難以想象,但此時的吳韜成竹在胸,底氣十足,因為在他的身后,有具備國內國際前沿技術的上海醫療團隊。
和時間賽跑,抓住最后希望。吳韜院長針對張朝陽的病情多次召開病情分析會,委派張翔宇火速聯系上海ICU領域的知名專家,開通滬喀白玉蘭遠程會診,讓上海專家分析張朝陽的CT影像。經過無數次遠程會診,最后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骨科部主任譚軍博士決定,可以手術。這一決定無疑肯定了當初吳韜院長和團隊的判斷,這一決定無疑給張朝陽一家帶來了提升生活質量的希望。遠在千里之外的譚軍專家團隊出發了。
專家團隊來不及多看一眼古城仲夏的迷人風景,直奔ICU病房,再診斷、再論證、再會診,進行反反復復無數次縝密考慮和會診。術前,吳韜院長再次召開病情分析會,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細節作了詳盡的預案和安排。6月9日,由譚軍博士主刀的手術開始了。手術現場,萬江生院長助理,張翔宇博士,ICU醫療團隊,骨科主任、副主任等醫院領導和精英醫護人員悉數到場。6個多小時,3600余分鐘,手術室外,家屬一分一秒地等待,戰友們手拉著手鼓勁,時間似乎凝固了。在漫長的等待中,張朝陽的手術結束了,主刀專家告訴家屬,張朝陽的手術達到了預期目標,很成功。
第三天,張朝陽生命體征正常,病情穩定,遂轉入骨科病房康復。
11年漫長煎熬,6小時一刀去疴。家屬喜極而泣,戰友熱淚盈眶,專家如釋重負。為了這份希望,張翔宇博士放棄了回家探視病危親人的機會,骨科主任退掉了參加學術交流會的往返機票,臺前幕后,一個龐大的醫療團隊為這份希望奔忙。術后,張翔宇博士說:“這次手術幾乎是在刀尖上跳舞,風險太高,在國內國際極為罕見。但上海的專家‘藝高人膽大’,醫院的領導判斷準確,決策科學,團隊通力協作,才使我們為張朝陽攥住了最后一線希望。”
張翔宇博士大膽預測,張朝陽的術后康復一定很順利,過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在呼吸機的幫助下“自主”呼吸了,完全有可能提升生活質量。針對如此復雜的病情,上海援疆專家和地區第二人民醫院克服困難,傾其仁心,再次創造了讓人難以置信的醫學奇跡。
病房外,仲夏的花兒競相綻放,古城的瓜果香溢大街。
祝福張朝陽,愿這份遲來的希望能夠改變他的命運!(潘彥云 胡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