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小學男生性別教材《小小男子漢》的新書發(fā)布會在上海靜安區(qū)閘北第三中心小學舉行,這本書被譽為全國首本男生性別教材。有人認為,這本教材對性生理方面的知識有所涉及,對兒童的成長大有裨益,但也有人表示,該教材背后透露出大男子主義的傾向,使性別教育陷入男權刻板印象。
據(jù)上海教育出版社官方微信介紹,《小小男子漢》這本教材共分六個篇章。第一課“我是男孩”,主要幫助男生理解男孩和女孩究竟有哪些不同;第二課“擁抱我自己”,主要幫助男生理解什么樣的男孩算得上“酷”。第三課“好想長大”,理解“為什么男子漢要有擔待?”等。
該課程的對象是小學四五年級的男生,課程開展采取男女生分班上課模式。
作為該教材主編,閘北第三中心小學校長尤睿曾對媒體表示,“近年來,在應試教育等眾多因素影響下,男生的健康成長備受關注,尋找‘小小男子漢’也成了一個社會話題,本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此書一出立即引發(fā)網(wǎng)友爭議。有人認為,現(xiàn)在性侵害層出不窮,我們就要適度探索,普及這樣的教育。不但要關注性心理方面的教育,也要提高男孩與時俱進的社會認知,并形成勇于擔當,見義勇為責任感。
反對者則認為,性別教育不應該一刀切,性別只是生理上有意義,在與生理無關的精神層面都應該與性別脫鉤,任何好的品質如勇敢、擔當、自信、自立、細心、溫柔、大方、寬容以及愛心等等,均與男女無關。
■ 說法
專家:性別教育應以平等為原則
對此,性與性別研究專家,著名性學家方剛表示,性別教育不能簡單地進行二元劃分,過于強調對男孩兒男性氣質的培養(yǎng),本質上是一種對男性支配主義的推崇,與我們追求性別平等的方向相對立。性別教育應以平等為原則,比如勇氣和擔當,不僅男生需要,女生同樣需要。
另外,對于男、女分班教育,方剛也提出質疑。“性教育的目的是消除神秘感,因此男女要互相了解對方的生理、心理,采用男女分班授課的模式,人為制造了神秘感,不利于性別教育。”
該教材第二課“男生特區(qū)”板塊,有對男生生殖器的描述,稱“‘小雞雞’所在的部位就是男生的外陰部”。對此,方剛稱,在性教育中,我們主張?zhí)谷徽勑浴⒋蠓秸勑浴S嘘P一些性器官,不需要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代號,直接說專業(yè)名詞就可以。“為什么你不會給其他身體器官起外號,而唯獨要給生殖器官起外號呢?”
中科博愛(北京)心理醫(yī)學研究院院長傅春勝認為,性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tǒng)工程。性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不只是傳授性知識,更應以幫助兒童青少年樹立正確性觀念、培養(yǎng)人格和減少身心傷害為核心目的。
傅春勝認為,性教育的關鍵時期,是幼兒時期(3到6歲),孩子在周圍環(huán)境影響下,尤其是早年通過對重要客體如父母的模仿認同,以及與小伙伴的游戲中對事物的各種觀念開始逐漸形成,其中包括性觀念,性態(tài)度、性道德標準等。可以說性教育不只是狹隘的性生理教育,還要包括認識身體發(fā)育、兩性差異,異性相處之道,以及情感教育和親密人際關系的教育。因此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去培育。(新京報記者 趙凱迪 實習生 陳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