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緒低落時,有多少人會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心理壓力大時,50.5%的受訪者會向心理醫生咨詢。80.3%的受訪者表示心理醫生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心理壓力大時,50.5%受訪者會向心理醫生咨詢
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王梓(化名)表示,雖然還沒進入社會,但一些外在和內在的壓力讓她時常感到焦慮,“比如學業上,想要好好做學問,但時間和精力不夠。面臨實習、就業,自己究竟選擇什么樣的崗位、戶口和薪資哪個更重要等問題,也困擾著我”。
已經工作3年的張燁(化名)表示,平時工作強度比較大,“有時甚至無法入睡”。張燁一般都是采用自我疏導或向親人傾訴來消解壓力。
華東交通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舒曼,在平時工作中主要面對學校的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他介紹,來咨詢的群體中,主動求助的大概占1/3,有1/3是在親屬、朋友等的建議下來看心理醫生,還有1/3是通過測評,發現問題,中心通過約談的方式幫助其進行調整。
舒曼介紹,如今進行心理咨詢的人數增多,“一方面,社會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家庭教育、婚姻關系等使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人們對心理健康等觀念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入”。
民調顯示,83.0%的受訪者會感覺壓力大。68.5%的受訪者表示有過壓力無法排解的狀況。
心理壓力大,受訪者歸因于工作壓力大(62.1%)、消極情緒氛圍渲染(49.5%)、難找到專業人員排解(45.8%)、生活節奏快(41.9%)等。
心理壓力大時,50.5%的受訪者會向心理醫生咨詢,49.5%的受訪者不會。
66.8%受訪者表示找不到方便、快捷的心理醫療資源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從萌芽到發展,經過短短的20年時間,無論是從業人員的數量、水平,還是國家對這個行業的規范,都有了極大的提升。”舒曼表示,心理輔導在我國仍算是新生事物,而任何新生事物都會有發展中的問題。“比如會遇到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和道德問題、從業資格證書規范化管理等問題。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國家對行業的扶持,這些都會越來越規范”。
舒曼介紹,人們對心理咨詢的態度更包容了。“我們做過一個研究,通常咨詢心理問題的人,40%左右是來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的,如孩子教育、怎么化解心理壓力等,20%左右需要藥物治療,30%左右是處于需要輔導的階段”。
張燁說,她身邊有朋友和同事,因為感情、工作上的問題而去咨詢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的幫助肯定更科學合理,情況也會更快得到疏解。但是除了高校、大醫院科室,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不多,做得好的就更不多了,所以一些人在這方面積極性就不高”。
50.5%的受訪者認為心理壓力大時應該及時找心理醫生進行咨詢,80.3%的受訪者表示心理醫生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但在心理咨詢的問題上,66.8%的受訪者坦言找不到方便、快捷的心理醫療資源,53.8%的受訪者表示有人對心理咨詢和心理醫生有偏見,51.2%的受訪者表示人們的自主咨詢意識較弱。
69.9%受訪者建議宣傳心理咨詢的重要性
王梓覺得,個人的心理健康是比較隱私的事情,不太愿意向陌生人傾訴。“可能這種想法是首先要破除的”。
舒曼認為,國外的心理咨詢有幾點值得我們借鑒,“首先,國外不少心理輔導不是就問題解決問題,而是由個體問題推及家庭、接觸群體等進行系統協調,是整體觀和生態觀結合的輔導模式。其次,更加注重人的價值,比如內向的人,不是讓他/她去改成外向,很多科學家都是內向思考型的人,要認同來訪者,提升其自我價值認同,使其更好地成為他自己”。
同時舒曼也表示,行業從業人員要持有一顆敬業心、求學心,以患者為出發點,不斷提升自己能力水平是根本。“大家應當取長補短,真正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調查中,69.9%的受訪者建議宣傳心理咨詢的重要性,59.1%的受訪者希望單位注重員工的心理健康建設,53.1%的受訪者期待建設心理咨詢診所,44.3%的受訪者表示要提高自身情緒管理意識。
受訪者中,女性占50.7%,男性占49.3%。00后占0.5%,90后占19.9%,80后占55.2%,70后占17.7%,60后占5.4%,50后占1.1%。